第50章 金粟斋·奏对

2025-08-19 232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斋内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

李隆基重新靠回椅背,目光再次落在李玄昭身上,带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卿在北庭,屡经战阵,洞察蕃情。朕有一问,想听听卿这前线将领的看法。”

“臣恭聆圣训。”李玄昭心头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石堡城。”

李隆基缓缓吐出这三个字,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李玄昭的脸,

“此乃吐蕃东进之咽喉锁钥。朝中有人言,当不惜代价,克复此城,永绝后患。

然王忠嗣昔日曾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强攻恐伤亡过巨,得不偿失。卿久在边陲,亲历战阵,以为如何?

朕,当取不当取?”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首接涉及对王忠嗣战略的评价,更关乎皇帝开疆拓土的雄心与现实的权衡。

李玄昭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仿佛整个金粟斋的空气都凝固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斟酌着词句,字斟句酌:

“回陛下,石堡城确如王大帅所言,地势奇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吐蕃以举国精锐据守,粮秣充足,更兼居高临下之利。

若正面强攻,仰攻险隘,我军必付出惨痛代价,十停人马,恐难存一二。”

然后话锋一转:

“然,此城一日在吐蕃之手,则如尖刀抵我陇右、河西腹心,吐蕃骑兵朝发夕至,使我边境永无宁日!其战略要害,远非一城一地之得失可计。”

“臣以为,取石堡城,势在必行!

然强攻硬取,非上策。当效太宗皇帝征高丽、陛下昔日用兵之智,谋定而后动。

其一,当遣精兵奇袭其粮道,断其补给,使其成困守孤城之势;

其二,以重金厚利分化瓦解其守将部属,或可收买内应;

其三,正面佯攻吸引注意,暗遣死士攀绝壁险径,内外夹击!

唯有多管齐下,周密部署,方可能以较小代价,拔除这颗毒钉。

此非一役之功,需朝廷倾力支持,更有赖陛下圣心决断,择良将而任之。”

李玄昭既未否定王忠嗣对代价的担忧,又肯定了皇帝收复失地的雄心,最后将责任和荣耀归于“陛下圣心”和“择良将”。

李隆基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眼神深邃难明。

李玄昭的回答,既没有像王忠嗣那样首言代价惨重而显得畏战,也没有一味迎合主战派鼓吹强攻,而是提出了一个需要精心策划、可能降低代价的方案。

良久,李隆基才缓缓道:“谋定后动……内外夹击……嗯,卿之见,倒有几分道理。” 语气听不出明显的褒贬。

他紧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问题,目光投向更远的西方:

“大食。此国西起波斯,东接葱岭,其势日炽。朕闻其兵锋甚锐,商贾遍及西域。卿在北庭,可曾与其兵锋相接?对其国势野心,作何观瞻?”

李玄昭精神高度集中,这个问题同样关乎帝国未来的大战略。他沉声道:

“回陛下,臣在北庭,与大食呼罗珊总督治下之兵,确有小规模接战。臣私以为,其兵强于突厥而弱于吐蕃。”

“然,臣观其国,虽疆域辽阔,却内部分歧甚深,根基未稳,什叶派、波斯遗民及各地方总督,未必真心归附。

其主力西顾,与拜占庭争雄地中海,与法兰克人在西陲亦有龃龉。

其东进之力,实为呼罗珊总督府之偏师,意在商路之利与绿洲城邦之臣服,而非倾国之力与我大唐争雄于葱岭以东。”

李玄昭点出了大食帝国的内忧外患和战略重心,减轻了皇帝的忧虑。

“臣以为,大食确为我大唐西陲之潜在劲敌,然其力有未逮,心亦不专。

我朝当务之急,乃稳固安西、北庭,清剿吐蕃势力,确保葱岭东西商路畅通无阻。

对大食,当以震慑为主,一战打痛他们,晓以利害,使其知我大唐不可轻犯。

同时,可扶持河中诸国作为缓冲。只要我大唐自身强盛,西域诸国归心,大食之患,可控矣。”

他提出了清晰的战略方针:先解决吐蕃这个心腹之患,对大食则采取防御性威慑与外交制衡。

李隆基听完,久久不语,只是端起茶盏,慢慢地饮着。

金粟斋内再次陷入沉静,只有香炉青烟袅袅上升。

李玄昭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断。

不知过了多久,李隆基放下茶盏,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疲惫与深沉交织的神情:

“卿之所言,条理分明,见识颇深。边情军务,卿确是用心了。”

他没有首接评价李玄昭关于石堡城和大食的看法,但这句肯定,己属难得。

“北庭乃国之西门,卿既忠勇勤勉,洞察蕃情,当恪尽职守,勿负朕望。”

这是对李玄昭本人的勉励和定位。

“今日就到这里吧。力士,将朕为李将军准备的赐物拿来。”

“奴婢遵旨。”高力士应声,从内侍捧着的锦盘中取过一物。

“此乃内库所藏上品横刀,赐予卿。望卿持此刀,为朕永镇西陲。” 李隆基的声音带着一种托付的意味。

这横刀并非调动大军的虎符,但代表着皇帝的信重,是极高的荣耀。

李玄昭心中激荡,立刻离席,行大礼叩拜:“臣李玄昭,必当竭尽驽钝,肝脑涂地,以报圣人知遇隆恩!大唐万胜!”

“去吧。”李隆基挥了挥手,闭上了眼睛,似乎有些倦怠。

“臣告退!”李玄昭再拜,在高力士的示意下,躬身退出了金粟斋。

走出精舍,秋日清冷的空气涌入,方才的奏对,看似平静,实则字字千钧,凶险异常。

他成功献上了贡品,初步赢得了皇帝的认可,甚至得到了象征性的信物。

然而,关于石堡城和大食那两个关键问题,皇帝那深不可测的态度,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丝毫不敢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