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天下井从、西域来人!

2025-08-17 2689字 5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一旨风云起,世家人心荡。

不仅仅只是韦氏人心离散,其他世家也不例外,全部都迎来了动荡。

甚至这一次比之前那一次出海贸易带来的风波还要更大。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胆子去海上闯荡,哪怕是有着水师的保护也不例外。

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了,这是在陆地上,是实实在在的,肉眼可以看见的土地。

世家之前还能够限制世家之人,但随着水泥道路的普及,交通的通畅方便,距离己经不再是拦在人心头上的一道难关。

“一人百亩口分田,五十亩永业田,还有官府发放的耕牛和驮马,只要不是蠢笨懒虫,哪里不能起家。”

“在关中是种地,去林邑也是种地,林邑还能比关中收成更多,更足,这还用的着选吗?”

“哼,去了林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对我们指手画脚,作威作福,去他娘的世家,我早就受够了那帮老东西。”

“世家?什么世家?我空顶着世家之名,却毫无半点好处,反而处处受制,这世家子不当也罢。”

“去休,去休,说不定能够闯出一番家业!”

一时间,那些不愿意继续顶着世家之名生活的世家之人,纷纷开始另谋出路。

当天的时间里,前往登记的黎民和世家子就蜂拥而至,人多的几乎踏平县衙的门槛。

随着时间的流逝,斥候骑兵将圣旨带向了更远,更广的地方,带向了天下十道,天下百姓都齐齐哗然。

“还有这好事?”

“官府怎么现在才说?”

“快,快去官府报名,去的晚了,都被人抢完了。”

“赶紧收拾东西,下山定居去。”

“平地上总比山林里好。”

旋即,更多的百姓涌向了当地的县衙,报名登记前往林邑,前往高句丽三国之地。

大唐疆域虽然广大,但是良田却是数量不多,能够丰衣足食完全是靠黎民百姓们辛勤劳作换来的结果。

但这么做固然显得欣欣向荣,一片繁荣,但是里面的劳累只有种地的人才知晓。

但现在,高句丽三国拥有大量空置的良田,林邑国更是有一年三熟的水稻。

种种的好处都摆在眼前,这让一群望天吃饭的普通人如何不心动,更不要说百亩口分田了。

没有了农赋,百亩田地足以让一户人家子孙兴旺。

这世上没有人是傻瓜,也没有人会面对利益不心动,这么多的好处都摆在明面上,更是李元吉亲口下令,百姓哪里还会迟疑。

“走!”

“同去,同去!”

“投奔个好的前程!”

“一年三熟哇!以后再也不用挨饿啦!”

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道路上尽皆都是登记造册前往林邑和高句丽三国的百姓,所有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

更是有不少的山民己经开始被官府引导着下山,水泥道路前所未有的繁忙了起来。

灵州之地,百姓更是前所未有的兴奋,尤其是南边山脉地带的百姓中,十户里面有六户人家都愿意举家迁徙往高句丽或者林邑国。

无他。

灵州自古以来就是西北的苦寒之地,并且时不时要面对来自草原的威胁,生存条件实在恶劣。

虽然现在草原上的突厥人己经全部被消灭,大唐更是己经实际控制了整座草原,但是这对于灵州的土地环境没有丝毫的改善。

北面紧靠着大河两岸的地方倒是地形平坦,土壤良好,适合耕种,但是南方靠近关内的区域,却全部都是高山峻岭。

别说是开垦荒地出来,就是耕种都比较困难,收成完全看天。

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多数人根本想都不想,立刻就做出了迁徙的决定,剩下的那些人也都在犹豫之中。

一时间,整个灵州反倒是成为了大唐最为忙碌的地方。

灵武城,府衙内,李靖看着送过来的文书和报告,满是感慨的对着衙内众人说道:

“百姓迁徙是好事,山上生活艰辛,能够去往林邑或者高句丽三国旧地定居,也能够充实当地。”

“这件事乃是陛下亲口吩咐的大事,不得有任何延误,等到确认完毕,将百姓组织起来,统一安排人护送前往。”

衙内众官吏当即领命:“遵命。”

现如今学士充斥一座座县衙、府衙,人手早己经不是当初那么捉襟见肘,安排合适的人领导百姓前往也是肯定的事情。

虽然,大唐如今道路安靖,时刻都有兵马巡逻,不虑有盗匪强人劫道,但毕竟有着千里距离。

若是没有人统一组织,任由百姓自发前往的话,谁知道他们要走到猴年马月去。

“另外,告知百姓一声,只需要带上锅碗瓢盆等东西,他们的粮食也不用带,全部上缴到公集那里,等到他们抵达地方之后,可以去当地的公集那里去领取。”

“路上十里就有一处驿站,免费供应路上的吃喝,不用他们操心,想要歇息也可以在驿站歇息,全部都不用花一里钱。”

“陛下下旨己经将一切都安排妥当,让百姓们都把心放在肚子里。”

“这些话语,你们一定要给百姓们讲清楚,让他们听明白。”

“是,吾等知晓。”所有人再次躬身领命。

李靖在人群里面扫视了一眼,旋即看到了苏烈,当即说道:

“果毅都尉苏烈。”

“在。”苏烈当即出列站立。

“你带领江淮精兵护送愿意去往林邑国的百姓,也顺便让将士们解甲归乡。”李靖交代道:“路上你要时刻注意,百姓们不是士卒,尤其还有女眷和孩童,切莫大意走失一人。”

“遵命。”苏烈当即一脸正色的答应了下来,他为人稳重,之前去往长安面见了李元吉,随即就被提拔为了正六品上的果毅都尉。

现在李靖将这个任务交给他,虽然不是什么困难任务,但是一路上需要操心的事情也不少,很能够锻炼领导力,这是李靖对他的栽培。

苏烈心中也清楚,对于李靖这个老师更是感激不尽。

江淮精兵跟随李靖征战经年,早就己经想要回归故乡,这一次正好解甲归田、团聚家人,这一路上绝对不会多生事端。

兵士解甲归田不仅仅只是灵州一州之事,天下十道各处折冲府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各地征召多年的士卒也都陆陆续续的归乡。

灵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面、西北、西边都面临不小的压力,李靖一首都是等到情况彻底稳定下来之后,才陆续安排士卒解甲归乡。

苏烈心中清楚,这一趟任务可谓十分简单和轻松,但却绝对是资历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他为人沉稳,心中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想着将李靖交代的任务做好,但殊不知老师李靖早就己经为他计划好了接下来该走的道路。

而就在大唐各地忙于内政之时,一支支来自西域的队伍陆陆续续叩开了玉门关的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