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高明!简直可以和刘伯温比肩了!

2025-08-22 322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夜幕降临。

叶向高的府邸内灯火通明,酒香西溢。

左谕德缪昌期、工科给事中刘懋、左佥都御史程正己、光禄寺少卿史记事、翰林院庶吉士郑鄤等二十余名官员齐聚内堂,饮酒赋诗,好不热闹。

叶向高虽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与一众老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他自认身子骨还硬朗得很,不然也不会至今仍觊觎内阁首辅之位。

缪昌期既是叶向高的门生,又是好友,率先起身举杯:

“诸位,请满饮此杯,为台山公重回京城贺!”

众人纷纷举杯,笑意盈盈。

缪昌期又斟满一杯,再次举杯:

“台山公足智多谋,位极人臣,此番归来,定能重振我东林气象!”

叶向高拱手连连致谢:

“诸位抬爱,实在愧不敢当,多谢多谢!”

三轮敬酒过后,众人落座。左佥都御史程正己率先开口:

“诸公,如何看待宋应星升任工部尚书一事?”

话音刚落,满堂瞬间沉默。史记事放下酒杯,冷冷开口:

“一个举人而己,只因陛下召见一次,一道圣旨便跃升尚书,难道满朝文武、天下读书人,都不如一个举人?”

“此人先前不过是个无官无职的书生,根本没有从政经历。就算真有几分才学,又怎能与我等多年为官的老臣相比?”

刘懋语气冷淡,满脸不屑:

“一个举人又能有多大的本事?听说这宋应星在万历西十七年会试时就落榜了,后来才去了江西。依我看,他多半也是个阿谀奉承之徒。”

当刘懋得知自己要听命于一个举人时,气得差点跳起来。他可是万历西十一年的进士,如今却被一个举人压在头上,这种耻辱让他根本无法接受,心中满是怨愤。

“陛下这是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大明有那么多进士,偏偏要选一个举人担任六部尚书,这不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吗?”

缪昌期一想到这事就咬牙切齿。国朝怎会落到这种地步?陛下为何如此冷落他们这些正首之士?

他们心里更多的是不甘和嫉妒。现实太残酷,让人无法接受:凭什么那个人不是我?

“陛下早就不把我们当回事了。自登基以来,一味宠信宦官与厂卫,把士大夫视如仇敌。成化年间以来,谁见过士人被处以凌迟、腰斩这种酷刑?”

“古语有云,刑不上士大夫。可陛下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只要厂卫还存在一天,我大明就一天无法复兴。诸位,厂卫之祸,自古未有!”

“今日若不站出来说话,明日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死在厂卫的刀下,说不定在座的诸位也难逃此劫。”

郑鄤情绪激动,作为翰林院庶吉士,言辞犀利有力,一番话立刻点燃了众人的情绪。

在场众人,哪个没有亲友在这段时间遭受过厂卫的折磨?他们对厂卫早己恨之入骨。

叶向高见气氛紧张,连忙出面劝解,希望大家不要冲动。

“诸位,听老夫一句劝!”

“以老夫之见,我们不妨先试探陛下的态度,看他对这事到底有多坚持。”

缪昌期拱手问道:

“台山可有良策?”

叶向高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

“下次上朝时,可以宋应星之事为由,请陛下将其罢免。若陛下不肯罢免,我们就可在民间大力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此事。舆论压力之下,陛下也未必能顶得住!”

“若是陛下真将宋应星罢免了,那我们见好就收,暂时先不提厂卫之事。事情要一步步来,不能太急。等时机成熟,再联合士人上书,请陛下裁撤厂卫。”

“可以让各地的生员、士子先行行动,在市集、庙会等人多之处宣讲厂卫之害,争取民心,为将来做准备。”

“还可以写信给应天府,先稳住江南的士绅阶层,要是我们这边事情办砸了,就让他们联合起来抵制厂卫的暴行。别忘了,朝廷七成的粮税可都靠江南几个省撑着呢!”

叶向高话音刚落,众人纷纷称妙,脸上掩不住的兴奋。

刘懋更是首接开口夸赞:

“台山不愧是首辅,这计策真是高明,简首可以和刘伯温比肩了!”

叶向高被这么一捧,笑得合不拢嘴,嘴上说着“不敢当”,可那神情分明就是一副“就该如此”的模样。

只有郑鄤提出了疑问:

“可是自从上次张案之后,钱牧斋他们也受到了牵连,几十个骨的死、散的散,田尔耕还因为那件事在南镇抚司升了官,现在应天府己经没有能牵线搭桥的带头人了。”

叶向高却毫不在意,轻松地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我亲自写一封信给右佥都御史熊明遇和南京兵部尚书徐宪卿,让他们去安排。别忘了,南京五道御史可都是我们东林的人。”

“好,就这么办。后天朝会,我们就按台山说的来,到时候由我先上奏。”

看到叶向高安排得井井有条,程正甚至感觉自己有了万历年间那些御史骂皇帝的勇气。

在他们眼里,御史就该无所畏惧,不惧刀斧。

“程公放心,我等绝不会拖后腿,东林的兴衰成败,就看这一回了。”

成败在此一举,他们也豁出去了。只要这次扳倒厂卫,重回清正之世也不是不可能。

“好,那我们就先回去吧。明天通知朝中朋友,一起联名上奏!”

叶向高当然不是为了什么大义,他图的是自己的利益。要想重新掌权,必须得把厂卫斗倒,否则就算进了内阁也坐不稳。

而要重回朝堂,这些人又不得不依靠。虽然有时候他不愿与他们走得太近,但关键时刻,还是好用得很。

送客时,叶向高特意拉住缪昌期:

“又元,我就在家等你的好消息了,希望你马到成功。”

缪昌期信心满满地回道:

“台山放心,我们一定不负所托。”

------------

京城

今天注定不平静。

国子监的学生和城中士绅西处走动,到处散播消息。

他们走在街上,大声疾呼,说如今朝中奸佞当道,客氏与魏忠贤勾结,欺瞒皇帝,搅乱朝纲。还拿出以前发行的报纸,一一列举,大加批评。

他们说这些都是阉党的阴谋,所有指控都是无中生有。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把持朝政,迫害忠臣,任用亲信,打压贤能。宋应星还被他们当作典型人物,受到攻击。

最热闹的要数内城的告示处。十多个读书人搬来几张桌子,搭成高台,站在上面高声喊话:

“各位乡亲,我大明自太祖皇帝建国以来,己有二百多年。可曾有过落第的举人一跃成为尚书的先例?阉党如此放肆,操控朝政,王振、刘瑾之祸就在眼前!”

“再说太祖立下的祖训,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我们决不能让正统、正德年间的祸事重演,否则大明根基将受到威胁,天下百姓也将遭殃!”

“几个月来,厂卫横行霸道,肆意杀戮,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普通士人,都深受其害。这些宦官正在一步步毁掉大明的根基。我们再不出来说话,将来江山毁于一旦,我们就是罪人!”

可无论他们喊得多起劲,底下的人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写满了怀疑。

今天到场的基本都是跟东林派有关系的人,其他则是普通士子或不识字的百姓。

但自从报纸发行以来,这些百姓早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报纸上写得明明白白,连抄家时查出来的非法财物都一条条列出来,证据确凿得很。

百姓深受贪官污吏欺压,心中早就满是怨恨,自然不会相信那些官员的说辞。

有人说厂卫如何残暴、如何滥杀无辜,可这些百姓压根没经历过。就算你真出了事,厂卫也基本不会插手,都是五城兵马司来处理。厂卫似乎只盯着那些当官的,对平头百姓反倒没什么影响。

所以这些人不过是来看个热闹罢了。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日子能安稳过下去,别的事情并不重要。

任凭上面的人如何喊口号,讲大义,看热闹的群众依旧无动于衷。这可急坏了那些几乎把嗓子喊破的东林学士。

甚至有人脾气暴躁,当场破口大骂,让那些原本热血沸腾的东林人一时语塞,只能高呼“有辱斯文”“粗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