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心中一阵欣喜。
急忙问道:“娘娘说的是谁?”
马皇后微微笑道:“是兵部的张彻,年方十六,是重八新收的义子,你可听说过?”
沐英一怔:“陛下又收义子了?”
他刚回到京城,便赶来赴这场家宴,确实没时间去打听最近的动向。
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
回想当年,自己也曾是老朱的义子。
只是后来老朱坐稳了江山,再以父子称呼便显得不太合适。
如今沐英也算功成名就。
被封为平西侯,镇守滇南,是朝廷倚重的大臣之一。
但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丝空落感。
忽然听说老朱又收了个义子,心中难免泛起些许波澜。
可转念一想,他也释然了。
他知道老朱识人的眼光极准。
能被老朱看中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更别说马皇后亲自出面为他说亲,显然也十分欣赏此人。
有这样的人选,沐英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说句实在话,看看自己女儿那性子,这门亲事若真能成,也是她高攀了人家!
想到这儿,沐英也不顾女儿在桌下一个劲地踢他,痛快地答应下来。
“这丫头能得到娘娘亲自操心,是她的福气!”
这一桌上坐着五个人,气氛倒是一片融洽。
老朱与马皇后自然是满脸欢喜,望着沐晚晴的眼神,像是婆婆见着未来儿媳般满意。
朱棣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看上去也很高兴。
只不过他的高兴里透着几分看热闹的心态。
而朱标,则是真的为张彻即将成婚感到由衷的欣慰。
至于沐英,自然是因为女儿婚事有了着落而开心。
他瞥了一眼坐在对面,努力维持笑意的沐晚晴。
“娘娘亲自为你做主,这次你还敢逃?要是不怕我被陛下责罚,你倒是试试看!”
沐晚晴脸上浮现出一丝“羞涩”的笑容,仿佛对当众提及此事感到不好意思。
她的真实想法,外人却无从得知。
她虽任性,但也不是不懂分寸之人。
皇帝、皇后亲自作主,太子与燕王都在场,这样的场面,哪怕她胆子再大,也不敢当场驳回。
半个时辰后,沐英带着女儿离开皇宫。
刚上马车,沐晚晴就板着脸开口。
“爹,女儿不愿意嫁!”
听她这么说,沐英并不生气。
他只是淡淡一笑:“不想嫁也可以,你自己去找娘娘说。”
“我不管,要嫁你去嫁!”沐晚晴噘着嘴,语气带着撒娇的意味。
这话一出,气得沐英胡子都翘了起来。
可这种情况,他早就习惯了。
很快便调整好情绪,语重心长地说:“娘娘与咱家关系亲近,不会亏待你,也不会给你安排一门不妥的婚事。你也到了该考虑这些事的年纪了。”
沐晚晴轻声冷哼,道:“连对方是怎样的人都不清楚,就轻易答应婚事,实在难以令人安心。娘娘心地善良,万一一时疏忽被奸人所骗呢?”
沐英沉声责备:“你怎么能这样说?”
“总之我就是不同意。”
话音未落,她己动手解开外衣。
“你想干什么?”
见她如此举动,沐英更是怒火中烧。
转眼之间,沐晚晴己将入宫时穿的裙装褪下,露出内里一套干练利落的武士短打。
接着,她戴上一顶黑色纱巾缠裹的软帽,把如瀑青丝盘起藏于其中。
顷刻间,一位端庄秀丽的千金小姐化身为面容白皙、风姿俊俏的少年郎。
随后,她径首掀开马车帘布,一个翻身跃上旁边的一匹骏马。
不久后,马蹄踏破寂静长街,渐渐远去。
车厢内,沐英并无恼怒之意,反而露出几分无奈神情。
这种场面,在他面前发生己经不是第一次了。
其实,他并不担心什么!
这里是南京城,天子所在之地。
女儿虽然性格坚毅倔强,却并非不懂分寸之人。
既然是马皇后亲自做主指婚,若真不愿接受,依她的性子定会当场表明态度。
如今这般偷偷离开,八成是为了查探那位张彻到底是何许人物。
这一点,沐英心里倒也支持。
虽说十分信任皇后,可这毕竟牵涉到女儿一生的归宿。
谨慎一些,并无不妥。
倘若真如女儿所料,那张彻品行不佳、才能平庸。
为了女儿今后的生活,他也免不了要与皇上争执一番。
另一边。
最了解女儿者,莫过于父亲。
沐英猜得没错,沐晚晴悄悄外出,正是打算调查张彻的真实底细。
近日来,关于张勇父子的事迹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
朝廷官员们对追封张勇为国公、其子张琛为伯爵之事多有不满。
然而在民间,这件事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响。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
张勇任千户,其子只是百户,二人皆非显赫高官。
他们于北方战场英勇牺牲,死后获得荣封。
在寻常百姓眼中,这样的人物故事极为感人。
许多人甚至认为,投身军旅、报效国家,即便战死沙场,也是值得敬仰的壮举。
朱元璋在文臣心中名声极差,不少人心中认定他是残酷无情的君王。
可在平民阶层,却有许多忠实拥护者。
对于广大百姓来说,他们或许识字不多,未曾读史明理。
他们心中都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老朱这位皇帝与以往的皇帝大不一样。
老朱是一位真正替平民百姓着想的皇帝。
因此这几日,南京城里各大茶楼酒馆中,人们议论最多的便是邓国公张勇的事迹。
沐晚晴随便走进了一家茶楼。
刚落座,便听见邻桌几人正热烈地谈论着这件事。
“听说张公爷的最后一战,打得极其惨烈。”
“不瞒各位,我以前也曾上过战场,跟北边的敌人交过手。那些人个个身高体壮,长相凶恶,像极了野兽,打仗时连命都不顾。”
“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兵,遇上那种场面也会吓得发抖。”
“张公爷带着千余名将士,拼死抵抗了整整三天三夜,斩杀敌军两万人,据说敌人的尸体堆得比城墙还高。”
“最后敌人靠着人数太多才攻进城去。可惜张公爷如此英勇,却落得个战死沙场的结局,实在令人惋惜。”
一人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他听来的消息。
明明只是个漏洞百出的传闻,但周围的人听得却是兴致盎然。
也有人点头附和:“幸亏有陛下英明决断,不然换作别的皇帝,张公爷这等忠义之士只怕白白牺牲无人问津。”
这句话引起一片赞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