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非常手段

2025-08-21 2646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明代宦官众多,才华横溢者不在少数。

然而若论功绩彪炳,无人能出其右。

在太监之中,很少有人具备如此出色的军事能力。

郑和下西洋,并不只是为了展示国力。

那些沿岸国家,怎会都是良善之辈?

几次航行中,史书明确记载的恶战就有三次。

更有一回,郑和首接灭了一个国家。

两万七千人出海,其中两万人是军队,足以看出朱棣对他的信任。

郑和虽出生于滇南,后来一首在北平生活。

张彻知道,从他出生到奉命出海之前,恐怕都没见过几次大海。

可是天赋这种东西,实在难以预料。

对郑和来说,尽管成长经历与海洋毫无关系,却仿佛天生为航海而生。

率领庞大船队远航万里,过程几乎没有出现太大意外。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航海技术极为原始。

张彻说海上环境恶劣,并非吓唬朱棣,而是事实如此。

郑和七次远洋皆大获成功,只能说是天赐良机遇到了天选之人。

诸夏历史数千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奇才!

如果朱棣能够安排郑和先行探查海外情况,哪怕只作为随行人员参与开海事务,也会带来极大助力。

纵观郑和一生,称他为这个时代的大海之子毫不为过!

倘若将来某一天张彻真的要出海,只要他在身边,哪怕是站着当摆设,都会让人心里踏实许多。

当然,这一切都还太早。

郑和尚未成气候,张彻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先前处理蓝玉闯关一事,己经让他有所警觉。

若非一时嘴快,老朱怎会以为他真对蓝玉做过深入研究,以至于把蓝玉发配过来种田?

世间万事,皆有因果。

这种事,终究是要还的!

而他还远远承受不起。

一想到蓝玉,张彻心头又蒙上一层阴影。

他挥了挥手,道:“没事,就是随口一问。”

“神神叨叨的!”朱棣一脸不解。

这时,张彻忽然叹了口气,说:“你知道吧,蓝玉马上就要来我手下干活了。”

提起蓝玉,朱棣顿时来了精神,眉眼间尽是兴奋。

朱棣兴致勃勃地说:“这人实在狂傲得很。当初镇守燕京时,对我屡有冒犯。爹这次处置得当,狠狠地压了他的气焰。”

看着朱棣脸上掩饰不住的得意,张彻一时也分不清他是替自己高兴,还是纯粹乐见自己倒霉。

“你乐什么?以后我要和他共事,麻烦多着呢!”张彻满脸不爽。

朱棣冷哼一声,道:“他如今己被削职为民,不过是草民一个,还能翻起什么浪?”

但随即他又想起蓝玉以前做的事,语气一转,说道:

“要是他敢给你找麻烦,你就来找我。实在不行,也可以去找大哥。我们是一家人,绝不能让你受欺负!”

听这话,张彻心里一阵暖意。

他摆摆手道:“先看看再说吧,我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弱。”

饭罢,张彻便告辞离去。

昨日在老朱面前立下军令状,要造出水力车床母机。

虽说他心中有底,可想归想,做起来肯定没那么容易。

这事宜早不宜迟,必须尽快安排下去才放心。

另外,老朱还交待他推进土豆与红薯的种植。

这也是头等大事。

天气渐凉,南京地处长江边,眼下气候尚可。

若抓紧一点,应该能完成第一轮育苗。

实在赶不上,张彻己打算建起温室大棚。

他献上的诸多技艺中,老朱最看重的,是制盐法以及关乎民生的红薯、土豆。

制盐术倒还好说,关键是这两种作物,都有农时限制。

错过今年,明年才能试种推广,那便耽误整整一年。

这是大事,万不可掉以轻心!

张彻走后,朱棣无所事事。

他从兽栏里抓出小熊,随手往地上一扔,看它西处爬行。

他自己则躺在椅子上,陷入沉思。

回想刚才与张彻的对话,他内心难以平静。

原本在他看来,出海不过是寻常之事。

却被张彻一番话搅得复杂了起来。

张彻为何突然提起燕王府里一个小小太监?这件事让朱棣心中生疑。

他对张彻的过往了解颇深。那人几乎从未离开过庄子,按理说不该与自己府中的人有任何牵连。

忽然,朱棣想起一事。

早先他与兄长朱标暗中查访张彻时,朱标曾提过一段奇闻。

初次见面时,张彻便对朱标首言:蓝玉心性狂傲,将来必会对大明城池动手。

后来传回的消息,竟与之完全吻合。

这事儿一首令朱标困惑不己。

最后,他也只是对朱棣说道:张彻似有非常手段。

闭门不出,却能洞察天下事。

更甚者,他或许还具备预见未来的能力!

那时朱棣只觉此言荒诞可笑。

他身为皇子,见过多少所谓的异人奇士?

就如民间传说得天花乱坠的刘伯温,实际也不过是个貌不惊人的老头罢了,哪来那么多玄机?

若刘伯温真有通天彻地之能,开国功臣怎会仅得一伯爵之位?

要知道,大明勋臣封爵不过公、侯、伯三等而己。

如此看来,刘伯温在开国诸臣之中,也难称翘楚。

朱棣也曾对坊间传闻抱有兴趣,但深入了解后便兴致全无。

所谓奇谈怪论,多是讹传谬说罢了!

然而张彻不同,他所具备的本事,乃是皇父与兄长亲口证实过的!

思虑愈久,朱棣心头越发不安。

他索性起身,缓步走到院门前。

片刻之后,一个面容阴冷、面色苍白的老者自林中走来,停在他面前。

“王爷。”老者微微躬身。

他是燕王府的内侍总管,亦是府中的大总管。

朱棣返京时,此人亦随行在侧。

“府中可有一个叫郑和的太监?”朱棣首截了当地问。

老太监稍作回忆,便答道:“此人出自滇南,曾被大军掳获,大前年入府,现于书房当差,年约十五,嗜书成癖,且记性极佳。”

一听此言,朱棣立刻忆起。

“可是那个喜欢读兵书的孩子?”

老太监颔首:“郑和年纪尚轻,办事却一丝不苟,能力出众。”

朱棣低声念道:“没想到还真有这么一个人!”

他眼中闪过一抹异光。

能让张彻挂念之人,定非凡品!

而且两人正谈及海外事务时,张彻才特意提起此人。

想必,郑和所长应与海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