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难题

2025-08-21 2643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听到这项汇报,张彻也只能摇头叹气。

随后,他登上马车,一路向西行驶。

半个时辰后,马车抵达栖霞山脚下的江边,停在一幢院子门前。

这里是工部下属的一处匠所,如今被指定为张彻的办公地点。

“这匠所里共有三十六户匠人,合计一百多人。”

老太监一边陪着张彻前行,一边低声介绍情况。

所谓匠户,就是世代从事手工技艺的家庭。

大明建立以后,老朱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

在户籍管理方面,他将职业与户口绑定在一起。

百姓被划分成民户、军户与匠户三种主要类别。

除数量最多的民户外,军户和匠户均由朝廷供养,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

以匠户为例,一旦身份登记入册,便终身无法更改。

祖辈世代只能从事工匠相关的营生,这种“铁饭碗”可谓根深蒂固。

只是,在如今这个年头,所谓稳定未必等同幸福。

老朱虽对百姓一视同仁,并不推行职业歧视制度,

但匠户没有土地归属,这在封建社会中注定地位低下、遭人轻视。

一旦户籍确立,几乎再无翻身的可能。

若想改变命运,唯有科举一途,别无他法。

整个大明时期,也只有嘉靖年间的徐杲,出身木匠却最终官至工部尚书。

后世常提及的万户,并非工匠出身,而是正统的读书人。

这位曾试图将自己送上天的奇人,早年还担任过陶家书院的山长。

综上所述,在那个时代,匠人们看似拥有稳定的生计,实则前途渺茫。

他们或许技艺高超,但在创造与革新方面往往乏善可陈。

这也解释了为何张彻眼中轻易可解的问题,落在他们手中反倒成了难事。

刚踏进门,张彻便见到三西十人齐刷刷跪在地上。

行跪礼并非清朝独有,明代己有此风。

虽说老朱重视礼仪制度,但并未要求人人动辄下跪。

仅在某些正式场合才需行此大礼。

今日是匠人们首次拜见上级官员,按照规矩确实要行隆重之礼。

在场众人认为理所当然,张彻却颇感意外。

放眼望去,半数以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纪显然不小。

其中最靠近他的,是个看上去年过半百的老匠人。

张彻连忙示意众人起身。

“你们的领头人留下回话,其他人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两世为人加起来,这是张彻第一次真正当差做事。

那些新官上任的繁文缛节,他并不熟悉,索性挥手遣散众人,只留那名老匠人。

“你叫什么名字?负责哪方面的事务?”张彻开口问道。

“回大人,小人名叫耿权,没什么正式职位,只是因年岁较长,暂代管些杂务。”

耿权说话时弯着腰,脸上带着几分讨好的神情。

张彻暗自叹息一声。

在他看来,这些匠人眼里自己终究是官,他们是民,两者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其实,他此番前来也并无闲情与人攀谈。

毕竟老朱将他从家中请出来,不只是为处理这一桩事。

这边办妥之后,他还得抓紧安排红薯和土豆的试种事宜。

想到这里,张彻首接切入正题:“制盐方面,你们遇到了什么难题?”

耿权脸色顿时变得迟疑,支吾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他清楚今天会有上级官员过来巡视,心里还琢磨着,估计又会像之前那些官员一样,走个形式交代点事情,过后便不再过问。

做官的人,不都待在衙门里发号施令?

需要什么,传个公文下来就完事了,怎么可能指望他们真正帮忙解决困难?

更何况,眼下这事也有些难堪。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而是手艺达不到标准。

这种技术活,一群专职工匠都搞不定,一个年纪轻轻的官员又能有什么办法!

耿权偷偷瞄了一眼站在张彻身后的老太监,心头一震。

“这制盐方法是张大人发明的,他问什么,你就老实回答。”老太监低声提醒道。

听了这话,耿权愣了一下,脸上随即露出一丝欣喜。

原来这位上司,跟自己竟然是同行!

那事情就好办了。

他赶紧说道:“大人研究出的制盐术非常精巧,不过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有不少难点……”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耿权立刻把目前遇到的难题一一说明。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制盐所需的蒸馏与晾晒技术,在扩大规模后,必须制造大型容器来承载。

其二,过滤系统的结构过于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制作出完整的成套设备。

从道理上讲,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不算太大障碍。

毕竟大明工匠众多,只要老朱愿意,随便调拨几百户匠人去盐矿驻场也不是难事。

只要将制盐术教给他们,现场制作,自然就能解决问题。

但关键在于,这项技术太重要了,老朱必须亲自掌控。

所以,制盐器械必须由工部下属作坊统一制作完成后再运往盐矿。

可以预见,整个生产过程也会受到严密监管,以防止技术外泄。

老朱想得很周全,却苦了这些负责执行的工匠。

这个时代连工业的概念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母机”之类的生产设备。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母机”,那就是匠人们一双双灵巧的手。

无论多精密的东西,都是靠手工打磨出来的。

因此,这个时期技艺高超的匠人比比皆是。

就像眼前的耿权,原本在军队中专责打造火器。

凭借一手绝活,不知道做出了多少三眼铳。那种武器可不是简单地把三根铁管绑在一起就能使用的。

制造过程中对精度要求极高。

哪怕有一点误差,就可能引发炸膛事故。

而耿权现在还能站在这里说话,足以说明他的技艺有多么精湛。

但再厉害的个人手艺,也只能应对一些体积较小的物件。

让他们制作高精度的大型器械,还要实现批量生产,这要求实在太过苛刻。

可命令是老朱亲自下达的,明知困难重重,也只能咬牙硬上。

最苦的是耿权。他们家族往上数八代都是手艺人家,却从未接过如此难以完成的任务。

这几天匠所全员加班,三十多个工匠日夜不停地赶工。

到如今为止,仅勉强造出了一套制盐设备。

这样的效率,别说老朱无法接受,连他们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