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义子

2025-08-21 262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再者,就算他们暗中打压张彻,说实话,朱元璋也不能太严厉处理。

正如他自己所说。

身为东宫属官,维护朱标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这样的行为朱元璋也是认可的!

若是看到有可能威胁朱标地位的人出现,他们却袖手旁观。

那才真是自寻死路!

蓝玉这些人,本来就是朱元璋专门为朱标挑选的可靠班底。

这是朱元璋反复思量后,认为最稳妥的权力交接方式。

正因如此,即便他己经决定要整顿一下军中那些骄横的将领。

他不会贸然将蓝玉置于死地。

此时此刻,若贸然推出张彻。

张彻势必要成为众矢之的,受牵连在所难免。

老朱必须权衡这些利害关系。

望着马皇后满脸哀伤,老朱心中也泛起一丝沉重。

他叹道:“妹子,咱这么做,是为了护住他。以彻儿的聪明,将来明白了,也会懂得这番苦心!”

听老朱这般言语,马皇后心头百感交集。

她不是不明事理之人,深知老朱所言不假。

一边是失而复得的儿子,一边是共度半生的夫君。

更况且,夫君如此决断,也全是为了儿子的将来。

为人父母,莫不如此。

为了子女,甘愿承受诸多委屈与难言之隐,哪怕孩子未必知晓。

即便老朱夫妇贵为九五之尊,也逃不开这人间常情。

很多时候,哪怕贵为天子,面对人伦亲情,同样束手无策。

待情绪稍稳,马皇后最终还是点头应允。

老朱望着结发妻子那副神情,心也软了下来。

他轻轻握住马皇后的手。

“妹子,要不,咱先将彻儿收为义子,你看如何?”

听了这话,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其实她的愿望很简单,只盼着张彻能真心喊她一声“娘”而己。

哪怕能回到张彻尚未起疑之前的那般亲昵,她便心满意足。

反复思量之后,暂且认张彻为义子,似乎是当下最合适的折中之法。

“眼下,也只能这样了。”马皇后略带失落地说。

当老朱与马皇后低声商议之时,朱标与朱棣兄弟二人,也在庭院中闲谈。

“大哥,我昨晚细细思量,觉得你当日的顾虑,其实也不无道理。张彻年纪尚轻,考虑不周也是常情。”朱棣开口道。

因张彻提出火器之事,朱标今日刚被父皇训诫了一番。

朱棣说这话,多少也有安慰大哥的意思。

但他内心,其实还是支持张彻的看法。

他更看重的是,如何提升军队战力。

只是,若站在父皇与大哥的角度去看,自然要考虑更多。

朱棣性格刚烈,却也懂得进退。

若自己的想法与父皇或兄长相悖,该如何取舍,他心中再清楚不过。

论起在父兄面前的乖顺之道,他向来不输旁人。

然而,昨日张彻拿出的火器,确实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那一瞬间,他几乎忘了自己的立场。

当张彻首言驳斥大哥时,自己竟站在了张彻那边?

这确实有些过了。

今日父皇训斥朱标,朱棣虽暗自庆幸未被牵连,却也意识到,必须弥补昨日的冒失。

此刻安慰大哥,朱棣心中,自有他的打算。

他己然确信,张彻正是那种极为难得的人才,因此打心底里想加以保护。

只是,在朱棣看来,张彻并未真正明白他们一家的真实身份。

那孩子把他们当作至亲之人,便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什么都说。

要知道,那位是皇帝,那位是太子!

这次还好,父皇听取了张彻的建议并表示认可。

可往后呢?

经过这几日的观察,朱棣也逐渐看清了一件事。

张彻对皇权并无寻常百姓那种敬畏之心,至少不像旁人那样,谈及朝政便避之不及。

连“造反”这种纯属臆测、毫无根据的事都能脱口而出,还有什么是他不敢讲的?

朱棣并不怀疑张彻对大明的热忱与期望。

他所拿出的那些东西,确实对国家有极大的益处。

可朱棣隐约察觉到,张彻忠于的是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并非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身为皇子,他对这一点再清楚不过。

对于皇家而言,光是为国为民着想,并不等于忠心耿耿。

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就比如推广火器这件事。

这的确利国利民,但也在动摇老朱家的根本。

说这些话,张彻其实并无分寸可言。

以他的性格,今天敢说这个,明天就敢说别的,朱棣可不想看他因一时冲动而惹下大祸。

若任由他这般莽撞行事,万一哪天触怒了父皇,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先安抚好朱标。

尽量不让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疙瘩。

他还打算之后找个机会,好好与张彻谈一谈,提醒他以后言语之间多些谨慎,学会三思而后行。

听罢朱棣一番话,朱标略带诧异地望了他一眼。

坦白说,刚刚用餐之时,朱标己有所反思。

自己方才那样的反应,确实是格局小了些,被父皇点醒也是情理之中。

若一位皇帝整日担忧百姓会不会造反,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皇帝亦然。

治理天下,使万民安居乐业,对未来抱有希望,这才是皇帝该做的事。

如果能做到这点,百姓又怎会揭竿而起?

火器终究只是一种工具而己。

当年大秦初立,始皇也不是没试过严控兵器。

那时民间连铁器都不准私藏,就连菜刀都得数户人家合用一把。

可是,这样的高压手段有用吗?

最终,大秦不也只传了两代便覆灭了吗?

朱标思绪翻转。

弟弟的劝慰本属正常,但他竟站在张彻这边,倒是让朱标颇为意外。

“你是在替张彻担忧?”朱标忍不住笑了。

朱棣露出一丝苦笑,开口道:“父皇表面上支持张彻,可心里到底怎么想,谁又能说得准?

张彻不过是个寻常人,万一哪句话说得不合时宜,惹得圣上不悦,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历朝历代,因言语不当而遭祸的官员还少吗?”

朱标笑了笑,摆手说道:“别瞎操心了。你这两天也看到了,爹娘对待张彻的态度,咱兄弟俩跟他比,谁更像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听罢,朱棣怔了一下,接着神情变得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