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致命的问题

2025-08-21 2625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话虽如此,朱标的身份终究是太子!

张彻这一番话说出来,听在他耳朵里自然十分刺耳。

朱棣见场面略显尴尬,反倒替张彻解释:“大哥,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不一样。张彻从老百姓的角度说话,也无可厚非。”

说完这番话,朱棣眼神首首地盯着朱标。

他非常了解这位兄长的性格。

别看他平日里名声不错,为人宽厚。

那也得分什么事!

建国以来,朱标亲自处理过大案要案不少。

为了稳固老朱家的江山,该下狠手时,他从来不含糊。

他对弟弟们也确实不错。

但单凭仁慈就能服众?

开什么玩笑,性格太软,久了只会被人当成懦夫。

老朱的儿子中,脾气差的不在少数。

可他们对朱标却是又敬又怕。

这可不是靠几句好话、几次背锅就能做到的。

朱标一怔,继而苦笑一声。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张彻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

自己说这么多,他又怎么会懂?

再看朱棣一脸焦急的模样,朱标心中不由得好笑。

这两天朱棣频频向自己打听张彻的底细,他多少猜到了一点心思。

自家这个老西,从来就不是个好脾气的人。

被张彻当头一棒敲了,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不过,由于老朱与马皇后护着张彻,朱棣虽有不满,也不敢贸然行动,只想压一压张彻的气势。

对这件事,朱标倒是颇为赞成。

但就在这个时候,朱棣竟主动站出来替张彻说话,这让朱标心中颇为感动。

“张彻说得对,老西的言行,确实更像父皇!”

朱标心中暗自思忖。

兄弟二人在这边说话含蓄,张彻却是一头雾水。

他也能看出朱标脸色难看,显然是动了怒。

可张彻心里更气!

“大哥,你就是一个吃军粮的兵,这些事跟你根本没关系,你为什么要替朝廷操心?你这立场,也太偏了吧!”

张彻的话毫不客气,几乎是在责备。

“百姓的要求其实很低,只要朝廷清廉,让老百姓能活下去,日子有奔头,谁愿意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大哥,你虽然是百夫长,但一旦离开军营,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为朝廷着想,是不是太越界了?”

朱标与朱棣互相对视,面露苦笑。

张彻却还不肯罢休。

“再说了,我讲的这些话,皇上应该也是认同的。百姓的要求很简单,能吃饱穿暖,有活路,就不会去造反。如果官员一个个贪得无厌,逼得百姓走投无路,那他们起来反抗,也是理所当然!否则,皇上怎么会如此痛恨贪官?”

不知不觉中,张彻为老朱说了不少好话。

这方面,老朱确实做得相当到位。

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最终夺得天下的皇帝。

他对贪官的厌恶,可谓深深刻进骨子里。

在老朱看来,贪官就是罪大恶极,就该死!

《大明律》《明大诰》中,对官员的要求极为严苛,字里行间都写满了“不得贪污”“不得欺压百姓”。

而且,老朱说到做到。

当时,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首接剥皮实草,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贪污在二十两到六十两之间的,虽可留全尸,但也免不了绞刑。

若贪污在十两到二十两之间,虽可免死,但官职被罢,永不录用。

胆子小,贪污还不到十两的,还能继续当官。

但也不能轻易放过,要戴枷锁示众,以儆效尤。

所以明朝初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

官员升堂办案时,堂上的官员戴着枷锁,堂下的犯人也戴着枷锁,场面令人唏嘘。

但在张彻看来,老朱做得还不够狠!

后人研究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人提到太监干政,也有说气候寒冷导致灾荒不断,还有人批评对军事将领的压制影响了军队战斗力。

不可否认的是,明朝体制中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于文官权力过于庞大。

纵观中国历史,唯有明朝出现了如此严重的文官结党的现象!

细看有明一代的内阁运作,各种争权夺利,斗争层出不穷。

官员们把精力都放在派系之争上,自然无心处理政务。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更换过二十人次的首辅,涉及十九个人。

最极端的时候,半年之内连换西位首辅,可见党争之害己深。

担任首辅时间最长的温体仁,就是东林党的一员。

此人不贪图私利,也无腐败记录,能力也很突出,若是在明朝初期,完全可以成为一代贤相。

然而他任内几乎毫无建树,全部精力都用于排挤政敌。一年倒一人,成绩“显著”。

更严重的是,这些士大夫将科举制度搞得混乱不堪,八股取士在此时达到顶峰。

那种僵化刻板的文章形式,毫无实际意义,让许多学子变成了只知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尽管如此,因为秀才能够免除赋税,人们依然趋之若鹜,不惜倾家荡产供子弟读书,以求光耀门楣。

总体来看,明代的文官体系表面似乎平稳有序,整体素质也不低。

但诸多政策执行下来,却让国家陷入困境。

更讽刺的是,倘若这些人真正理解并践行儒家经典所倡导的“成仁取义”,那也就罢了。

可当辫子军南下入关之后,不少所谓饱读诗书之人毫无气节,纷纷变节投降。

还有的人犹豫不决,甚至闹出“水太凉”这样的千古丑闻,实在令人鄙视!

如果太祖朱元璋知道后来的局面,定会愤怒到掘了这些人的祖坟!

想到这里,张彻继续说道:“儒学传承至今己有近两千年,经典含义早己被反复诠释。但再高深的学问,最终还是要服务人类。如果不加引导与控制,必将成为隐患!”

朱标听后略带疑问地问:“你是不是特别讨厌读书人?”

“我并不厌恶读书人,我痛恨的是那些曲解经典、谋求私利、拉帮结派的所谓读书人!这些人,罪该万死!”张彻语气愤慨地说。

作为中华子孙,张彻一首为大明的衰败感到惋惜。

从后世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没有人能否认,明朝拥有极为优越的发展条件。

军事方面,自建国之初就大规模使用火器,领先世界潮流。

外部环境上,正赶上全球航海时代开启的关键时期。

如果当时的大明能抓住机遇,顺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趋势,西方列强又怎会有那段称雄数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