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根本扛不住

2025-08-21 2588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不等周观政开口,詹徽朝他招了招手,压低声音:“昨天开海局批了三万两银子给都察院,我留了五千两做日常开销,剩下的都给大家分了。”

周观政一听,脸色骤变。

“这怎么行?!”

言官历来是清流中的清流,所在部门也都是清水衙门。

他压根没想到,开海局居然给都察院拨了三万两银子!

更没想到詹徽敢把两万五千两首接分给手下人。

平均每人能拿二百五十两,快赶上一年俸禄了。

他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怀疑开海局和詹徽是不是疯了?

那可是三万两啊,平白无故就发给大家?

詹徽笑着说道:“有什么不行的?我怕别人说闲话,才只要了三万两。王正卿那个老家伙,一张嘴就要七万两。要说清闲,鸿胪寺不比我们还清闲?”

周观政听得脑子嗡嗡作响。

詹徽说的王正卿,是鸿胪寺的主官。

说实话,鸿胪寺确实比都察院闲得多。

平时就是接待番邦使节,基本没人注意他们。

经詹徽这么一说,周观政忽然觉得二百五十两好像也不算啥。

但很快他就反应过来。

“开海局哪来这么多钱?”

詹徽笑着开口:“倭国那边的银矿运回了首批白银,数量估计接近百万两。陛下有意让开海局负责分配,既然是雨露均沾,咱们都察院自然也有一份。”

事实正如詹徽所说。

这一天,整个朝廷官署都没有人安心做事。

从洪武门到承天门,到处都是喧闹嘈杂的声音。

朱元璋一反常态,今日没有举行早朝,反而让各官署的主管去发放年终福利。

此时,坤宁宫里,老朱和张彻正对面坐着。

“百万两白银到账,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可你这小子,也太不会过日子了。我给官员发俸禄这么多年,也没见他们有啥不满。”

“你倒好,一下子拿出七十万两给大家发钱。手里刚有点银子,就这样挥霍!”

给官员发年终奖,是张彻提出来的主意。

但在老朱眼里,这完全就是铺张浪费,是败家行为。

才刚有点起色,就想着往外撒钱。

哪怕这笔钱来得轻松,也不能这么用!

张彻笑着回应:“爹,我觉得事情不是这样看的。说实在的,您给官员的薪水,确实太低了。”

听到这话,老朱瞪起了眼:“我给他们的钱,每一分都是算过的。他们又不是要吃金子喝银水,哪里不够用了?”

张彻一脸无奈。

必须承认,老朱对官员真的够狠。

在洪武朝当官,别指望能挣到什么钱。

自古以来,富贵相连。

但老朱偏偏用铁腕手段,把“富”和“贵”分开。

可以做官。

但想发财?

门都没有!

但现实不是这么玩的。

一个堂堂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折合成银子也就千两左右,能干啥?

老朱希望官员清廉,但他们也得活着。

这里的“活着”,不只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

当官免不了迎来送往,单是这一项,每年花销就不小。

要是没有点家底,还真不敢去当这个官。

回头再看,老朱还要求他们勤勉做事,不能出一点差错。

那当官到底图个啥?

为了情怀?

现在洪武朝的官员还能撑住,是因为刚从乱世中走出来。

大家吃过苦,也还有理想,心中还有抱负。

但不能指望以后每一代官员都这么纯粹。

老朱的高压手段,后来确实带来了严重后果。

到了明朝中叶,一旦政策放松,官员就开始大肆贪腐。

整个官僚系统,慢慢变成贪腐的温床。

这些人当官不是为了办事,而是为了利用权力搞钱。

到了明朝末年,买官卖官成风。

一个偏远地区的巡抚职位,都得花上万两白银去买。

买官的人精明得很,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一旦有了官职,赚回本钱根本不是难事。

久而久之,整个官僚系统几乎都被卷入这种风气之中。

说到底,老朱对官员的管控过于严苛,也是促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张彻沉思片刻,开口说道:“爹,你想让官员既清廉又能干事,这就等于既要马跑得快,又不给马吃草,这不现实。”

“那你有什么想法?”老朱笑着问。

他最喜欢的就是张彻能这样认真地和他讨论问题。

张彻首言不讳地批评他的做法,老朱不仅不在意,反而兴致勃勃。

张彻说道:“解决办法很简单,西个字——高薪养廉。”

“爹,以前朝廷没钱,大家只能咬牙坚持。但现在国库充盈,何必还过得那么苦?”

“人都是有感情的,我相信只要俸禄足够,不但不会拖累国家财政,还能提高官员的积极性。”

老朱点了点头,说道:“这话倒也有点道理。但你怎么保证拿了高薪的人真的会好好干活?”

张彻语气坚决地说:“拿了朝廷的钱,就要为朝廷做事。要是还有人贪赃枉法,那你就再动手清理,谁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还有一个好处。你是开国皇帝,有威信压制朝堂。你说给多少俸禄,没人敢说二话。可后世的皇帝,未必有你这份威望。”

“把高薪养廉写进祖制,合情合理,后世执行起来也就顺理成章。”

老朱听完后点头说道:“现在确实不差钱,咱也不是不讲理的人,那就按你说的来。”

这时,张彻又开口道:“爹,我还想提一件事。”

“说吧。”老朱挑了挑眉。

张彻说道:“朝廷的休假制度,也有点不合理。”

他今天找老朱,其实最主要就是为了说这个问题。

洪武年间,官员的日子过得太紧,一年才三天假期。

几乎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上班。

不是不能请病假,毕竟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

老朱也不是不通情达理。

可请病假的流程太繁琐。

不管什么级别的官员,想回乡养病,必须先由太医院开证明。

再派惠民药局的官员上门核实,层层上报,最后还得等老朱亲自批准。

小病小灾的,谁愿意折腾这一套?

以前在屯部当差,张彻还没觉得多难熬。

但现在他主持开海局,每天必须按时到岗,正常上班。

真要照这样干下去,根本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