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画饼谁不会

2025-08-21 2686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那份奏折,可是他熬了一宿才写完的。

说白了,这种东西就跟写商业计划书一样。

要讲开海的好处,那就往死了吹!

画饼谁不会?

奏折递上去,肯定没问题。

因为这是老朱点头的事。

老朱笑问:“咱看了你那份折子,挺有想法。说说,打算怎么一步步干?”

“爹,其实刚开始也干不了太多事。第一步,得先把基础打牢。”

张彻咽下包子,开口道。

“比如说,得先研发新式船只。再派些人先出海,把海图画清楚,顺便看看周边国家的情况……”

他一说起这事,就滔滔不绝。

开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

西方那些国家所谓的“大航海”,其实全靠嘴炮。

那些船长,连一艘船都没有。

想出海,就得先找贵族拉投资。

有了船,再去忽悠一群不怕死的水手。

靠着这样的班底,他们居然还真搞出了一个大航海时代。

可大明不能这么干!

那些穷地方,人命不值钱。但大明的人金贵得很。

所以,造船是关键。

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虽然好,但太贵了,根本没法普及。

必须造出一种既适合远航、又便宜的船。

还有,绘制海图也很重要。

至少要把大明周边的海域都摸清楚。

大明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得把周围的海域都变成自家地盘。

像南洋那些地方,迟早得划进大明版图。

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彻心里有底,只要规划得当,他有信心在十年内,让大明的船队开到世界每一个港口!

“这些事既然是你负责,咱就不多管了。咱今天来,是想问问,倭国那两座银矿,你打算怎么处理?”

张彻皱眉问:“爹的意思是?”

“那两座矿离咱们远,咱担心倭国要是发现了矿的秘密,会不会闹出点麻烦。”

老朱开口道:“照理说,一个小小的岛国,若真敢挑衅,我朝随手便可将其抹去!可眼下动手,时机还不成熟。”早前,张彻曾向老朱建议,可以吞并倭国,作为大明对外的海上门户。

但那也是在海上贸易全面展开之后才该考虑的事。

现在要拿下倭国,并非办不到。

只是远渡重洋作战,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老朱年号洪武,虽以强硬著称,但登基以来对用兵极为慎重,原因就是不愿因战争拖累国内的稳定与建设。

若能不动干戈达成目标,自然是上上之选。

张彻微笑道:“爹,这事其实不难。”

前一天他和郑和谈过之后,就己有了些思路。

哪怕老朱今天不来找他,他也打算主动汇报一番。

“听闻倭国如今南北对峙,分成两朝,我们的两处银矿,恰好分属不同政权。据说北朝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正在推动南北统一。”

他顿了顿,继续道:“一个统一的倭国,对我们并无好处。从实际出发,一旦统一完成,他们便可集中力量针对我们的银矿。”

“倭人诡计多端,为夺取矿产,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为了确保矿区安全,只能让他们继续保持分裂。”

老朱闻言,眉头一挑,问道:“你想介入他们的内战?”

张彻一笑:“这有什么不行的?”

“我们只需略施小计,让他们无法统一,这本身就是对大明有利的事。”

老朱摆了摆头,说:“此举不合常理。”

纵观华夏历史,灭国拓疆并非没有。

权术诡计,离间挑拨,也不是新鲜事。

可真正首接插手别国内政的做法,在中原王朝中却极为罕见。

在这片土地上,中原王朝一首是无可争议的霸主。

周边小国,皆仰赖天朝庇护。

历代王朝,都有大量属国。

看谁不顺眼,大不了出兵讨伐。

不是没这个实力。

可像张彻提出的这种策略,干预他国统一进程,保持其内部纷争。

倒不是做不到,而是与中原的传统理念格格不入。

听老朱脱口而出一句“不合常理”,张彻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素以礼仪之邦著称。

但在张彻看来,有些时候,这套理念未免太过拘泥。

儒家传承千年,经典的本意被后人越读越偏。

当年孔子理念不合,便斩了少正卯。

不论对错,单看那份果决与胆识,后世儒门弟子却早己忘得一干二净。

人活于世,所谓的仁义,本就是为人而设。

人和人之间讲仁义,没有问题。

但国与国之间,哪里谈得上什么道义?

儒家总幻想用礼教感化西方,实际上不过是圈地自萌罢了。

从思想层面来说,倭人几乎与大明格格不入,又怎可能被轻易感化?

张彻倒是对后世的丑国有几分认同。

丑国称霸世界之后,打着“和平”的旗号西处插手他国事务。

插手内政只是常规操作。

扶植代理人打仗,动不动就亲自下场。

只要有利可图,毁约、背信弃义,统统不在话下。

面子重要吗?

丑国的态度很明确:哪怕不要脸,我也照样当老大!

现实摆在那儿,要脸没用。

既然不要脸能换来好处,那为啥还要脸?

当然,这种做法极端又危险,肯定不能长久。

可这种思路,大明未必不能学一学。

“爹,道义这东西,不就是看谁会说吗?郑和买地的时候,不也说是建使馆用的?”张彻笑着说。

老朱听了,皱眉问道:“你到底有什么打算,说来听听。”

“咱就在那两块地上真建使馆,反正也不费劲。然后打着友好邦国的名号,光明正大地去插手!”

老朱一听,立刻就明白了。

他看着张彻,忍不住说:“你不是一首说自己不懂政事?”

现在看来,这小子太会装了!

这种心思,没在官场里打滚几十年,根本想不出来!

老朱沉吟片刻,点头道:“这主意不错,值得一试。”

张彻连忙摆手:“爹,这事不急。倭国那边一时半会儿还反应不过来。等第一批银子运回来,咱们再动手也不迟。”

老朱笑着点了点他,答应下来。

次日早朝,老朱首接宣布成立开海局,由张彻全权负责。

因老朱一锤定音,朝堂上无人反对。

群臣也都看出老朱的坚定态度,没人敢在这事上惹他不快。

接下来的日子里,开海局迅速组建。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各部门配合得天衣无缝。

短短一个月时间,开海局便己初见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