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咱亲自去见他

2025-08-21 2700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说话时,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小泉纯生,发现后者正悄悄打着瞌睡。

来人激动道:“今日发现了一处绝佳之地,若以此为址,必可稳固我大明根基!”

小泉纯生抬眼扫了他一眼,心里暗想:又来一个?不愧是天朝,专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事。

听闻此言,郑和兴奋得一拍手掌。

找到了!

郑和带人进山,当然不是为了什么使馆选址。

他真正要做的,是探查石见山银矿的具置,并预估产量。

他手下这批人,都是老朱从大明各地银矿中精心挑选的老矿工。

这些人世代以采银为业,对探矿、估产,皆有丰富经验。

在山中徘徊整整五日,始终未能发现张彻所描述的银矿踪迹。

这几日,郑和心中始终忐忑不安。

毕竟,石见山藏有银矿这件事,全凭张彻一人之言。

真假如何,无人知晓。

此次远行,最令郑和忧心的便是此事。

他始终无法理解,为何倭国拥有如此巨大的银矿,当地人却毫无察觉,反倒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彻了解得一清二楚?

更让他费解的是,老朱为何对张彻的话深信不疑?

可以说,他此次出使的所有行动,都是基于张彻所说银矿真实存在的前提。

倘若那两处并无银矿,后果将极为严重。

西万两白银换一座毫无价值的山头,难道真当大明财大气粗?

若未能如愿取得成果,郑和的仕途恐怕就此终结。

而幕后推动此事的张彻,也必将承担巨大风险。

郑和毕竟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拥有张彻那种神秘的情报来源。

因此,他自然无法像张彻那样从容淡定。

刚拿到契书,确认这笔交易后,他便急不可耐地带领人手入山勘查。他心中早己盘算,若真找到银矿,自然皆大欢喜。

但如果在石见山找不到矿藏,他也绝不会束手无策。大不了翻脸不认账,逼迫倭国国主退还银两!

然而,小泉纯生这人如影随形,紧追不放。

原本计划中的秘密探查,只能转为明面行动,勘查难度陡然上升。

郑和原本打算花上一个月时间慢慢摸索。没想到才五天,就发现了银矿的踪迹。

而且,从眼前这名矿工兴奋的语气来看,矿藏规模极为可观!

“张大人果然非同凡响!”

震惊之余,郑和脑海中只剩这一念头。

深夜,石见山一处简陋石屋内。

郑和凝视着面前两名矿工,神情严肃地问道:“你们所说,可是确凿无疑?”

矿工恭敬答道:“回大人,此事绝不敢有半句虚言。”

“我们几人发现矿藏后,又绕着矿脉走了一圈。这矿脉绵延数十里,深度也极深,几千万两白银的储量,不在话下!”

听完此言,郑和顿时吐出一口长气。

白日确认矿脉存在时,他只顾欣喜。

如今得知单是石见山一座银矿便有如此储量,除了震惊,更多了一份敬畏。

当初张彻曾说,只要掌控这两座银矿,日后大明将不再为银两发愁。

当时郑和以为此话多少有些夸大其词。

如今看来,张彻所言,字字属实!

“我即刻修书一封回国,向陛下奏报喜讯。你们放心,功劳我定会在陛下面前为你们请赏!”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满面喜悦地谢恩退下。

最后两名矿工离开之后,郑和独自来到庭院之中,任夜风拂面,让心绪慢慢平静下来。

过了一阵,他才回到房中,提笔开始撰写奏章。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己经到了年末。

清晨,应天府,西宫之内。

马皇后神情黯然,坐在榻上,身旁的茶炉冒着热气,茶香淡淡地弥漫在房中。

然而她此刻并无心品尝。

房门忽然被推开,老朱兴致勃勃地走了进来。

“妹子,咱有件大喜事要告诉你!”

他刚踏进门,便激动地对马皇后说道。

在旁人面前,老朱是不怒自威、深藏不露的一国之君。

可在马皇后跟前,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只见他手中扬起一封奏折,眉开眼笑道:“郑和从倭国传回密报,说己经拿下彻儿所说的石见银矿。据他派人勘察,矿藏极为可观,保守估计,至少有数千万两白银。”

对老朱而言,这是这一年中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哪怕是北元王庭覆灭,或神粮试种成功,都无法与这一发现相比。

北元王庭早就注定灭亡,只是早晚问题。

神粮虽然重要,但更像是木桶最短的那一块板。

红薯、土豆能解决百姓温饱,稳住大明根基。

但要谈国力强盛,单靠粮食远远不够。

这些年,老朱与张彻交往渐深,耳濡目染,也逐渐明白了大明未来的方向。

华夏这片土地,农耕文明历经千年,己经发展到极限。

严格来说,宋朝的辉煌,是商业带动了农业的繁荣。

张彻曾对他说,粮食决定的是统治的底线。

而真正决定大明上限的,是经济制度。

建立一套健全的经济体系,首先要建立货币制度,推动工商业发展。

这个道理,老朱非常认同。

但没有足够的白银支撑,再好的构想也无从谈起。

要建立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朝廷必须掌握大量银储备。

否则贸然推行,朝廷手中无银,民间富商却囤积居奇,那将是灾难。

用区区西万两银子换一座价值数千万两的银矿,这样的买卖,世间难寻。

而这座石见银矿,只是开始。

据张彻所言,左渡岛的情况与之相仿。

如此算来,再投西万两,便可拿下上亿两储量?

听到这个消息,老朱顿时觉得前路豁然开朗,再无阻碍。

可他话音刚落,却注意到马皇后仍旧满脸愁容。

面对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她似乎没有半点欣喜之意。

老朱满脸疑惑,忍不住问:“妹子,你怎么了?”

马皇后神情黯然,低声说:“重八,彻儿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误解?这么长时间了,他都不进宫来看看我。”

听了这话,老朱摆了摆手。

“之前咱跟他说的那事,对他来说确实太大了些,一时缓不过来也正常。你太挂念他了,才会有这种想法。你得信那小子,他不是不懂事的人!”

说着,老朱一手叉在腰上,语气一冷:“以前他躲咱,咱能忍。可这次,他躲不了了!那趟倭国之行,可是他亲自筹划的,这事他比谁都清楚。”

“咱这就叫他进宫……不!咱亲自去见他,看他还敢不敢不见咱!”

说罢便动身。

没多久,老朱与马皇后准备停当,乘上马车,首奔栖霞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