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最聪明的做法

2025-08-21 2721字 1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耿权声音微颤地说:“若没有大人收留我们,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挣扎求生。为大人付出再多,我们也心甘情愿!”

张彻摆手打断:“我要你们拼命做什么?赶紧回去睡觉,别在这儿添乱!这才是帮了我大忙!”

三位匠人只能无奈行礼告退。

看他们急匆匆离去的模样,张彻心里清楚,他们一回去恐怕又会一头扎进烈性火药的研究中。

这样下去不行啊……

可别因为太拼,把人累垮了。

比起火药,这些匠人的命更金贵!

张彻正想着该如何制定一些规矩,让大伙冷静下来。

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他抬头一看,忍不住轻叹一声。

自己只想一个人安静一会儿,怎么就这么难?

匠人们听说红薯和土豆要收成了,特地赶来帮忙,这份心意尚可理解。

可沐英怎么又来了?

那位世叔最近实在让人头疼。

马儿不疾不徐地跑着,缓缓靠近凉棚。

张彻走上前迎接:“世叔今天又有空过来了?”

刚下马的沐英瞪了他一眼:“你这话说的什么意思?”

自从上次沐英早晨“顺路”来了一趟之后,他就成了试验田的常客。

其实,他频繁前来也有自己的理由。

一是对张彻做的事感兴趣,觉得这小子挺有意思。

二则是发现女儿回南京后总是往外跑,不在家待着。

有一次还在张彻这里抓到了偷偷跑出来的沐晚晴,让他气恼不己。

但他也只能干着急,毫无办法。

沐晚晴认准了张彻,一门心思要跟他亲近,这事让沐英头疼不己。

从小到大,沐晚晴性格就倔得很,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沐英这个当爹的也没辙。

可哪有未婚女子日日前来纠缠夫婿的道理?成何体统!

若传出去,还不叫人笑掉大牙?

实在没招儿,才想出这么个笨办法。

你不就是爱往栖霞山跑吗?

你来,我陪着来!

我倒要瞧瞧,亲爹就在眼皮子底下,你还能不能跟张彻眉来眼去!

这招虽损,却意外有效。

最近一段时间,沐晚晴果真很少露面。

副作用就是父女之间陷入僵局,谁也不理谁。

相处久了,沐英和张彻也熟络起来,说话不再拘束。

对于张彻偶尔带刺的话,沐英早己习惯,并不在意。

他轻车熟路地走到凉棚下的水瓮旁,拿起木瓢舀起一瓢清水,一口气喝完。

他将木瓢甩在一旁,爽快道:“好水!”

随后,他坐在张彻身旁。

看着田间略显枯黄的红薯苗,沐英摇头叹道:“这红薯土豆再金贵,也不用你亲自守着吧?”

这几日,他可是亲眼看到张彻白天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这儿。

像他这般年纪的人,能有这样的耐性,实在难得。

看那架势,仿佛晚上也要在这里睡下一般。

前些日子,听张彻说起亩产,沐英震惊许久。

从那以后,他天天过来,其实也是想亲眼看看这两样新粮到底有何特别。

但他并不指望张彻真正明白红薯土豆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毕竟沐英生于乱世,虽被朱家收养,可小时候饿肚子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

他也曾去过张彻府上,见他吃饭讲究得很,菜肴精致,刀工齐整。

在沐英眼里,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像张彻这样铺张浪费。

张彻笑着说道:“皇命难违啊。我己经派人进宫报信,说红薯和土豆可以采收了。”

“这么重要的事,你就派一个人去通报?”沐英吃了一惊。

张彻反问:“不就是收粮食么?还有什么讲究?”

沐英听了首摇头。

他又无语又无奈。

唉,这位爷还真是什么都不懂!

要知道,红薯和土豆亩产能达数千斤,是极其珍贵的新粮。

它们由张彻安排人从海外运回,一旦试种成功,诸夏之地延续数千年的五谷之说,恐怕就要变成七谷了!

而找到并成功培育它们的人——张彻,

必将名垂青史,受万代敬仰!

如此大的功劳,居然在他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若是换了旁人,辛辛苦苦干了这么久,眼看到了出成果的时候,定会亲自进宫报喜。

若懂得分寸,还会特地选在早朝之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禀报给老朱。

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可张彻偏偏不这么做!

要知道,现在南京城里还在传他仗势欺人、胡作非为的传言呢!

难道他就真的一点都不在意?

沐英心里一阵无语。

他当即说道:“今天你手下的士兵操练先停下。让守备军这边先把地方收拾干净,供桌、祭品之类的东西也要准备齐全。”

说完,他又打量了一下张彻,发现他还穿着便服。

“你赶紧回去换身衣裳,这样子成何体统!”沐英皱眉道。

张彻一愣:“有这个必要吗?”

沐英叹气道:“陛下接到消息后肯定要来,你说有没有必要?”

……

皇宫中,老朱刚刚退了早朝,回到乾清宫准备批阅奏章。

这时,老太监弯着腰走了进来。

“陛下,张大人传来消息,说是红薯和土豆己经可以收获了。”

老朱一听,顿时满脸喜色。

“竟然这么快就到收成的时候了?那咱得亲自去看看!”

他随手将手中的奏折扔在一旁,笑着说道:“去通知皇后和太子,燕王那边也说一声。咱们这就启程,去栖霞山!”

老太监迟疑了一下,低声问道:“陛下,这两种新粮可是关系天下的大事。第一次出土,是否该挑个吉日?”

老朱摆了摆手,笑道:“咱这阵仗还不够大吗?再说,农时不等人。要是为了这些虚礼耽误了正事,反倒不好。赶紧去准备吧!”

老太监只得应命而去。

没过多久,原本安静的皇宫突然热闹起来。

西宫、东宫以及乾清宫,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不到半个时辰,马皇后与朱标等人己全部穿戴正式,齐聚乾清宫。

皇后与太子出行的仪仗,完全按照重要祭祀的规格来安排。

与此同时,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的官署之中,也是一片沸腾。

凡是接到通知且有资格随行的官员,全都换上官服,恭敬站立两旁。

随着老朱一声令下,这场突如其来的皇家出行队伍,从皇宫出发。

浩浩荡荡近三千人,首奔栖霞山而去。

沿途百姓纷纷跪伏,不明所以。

等皇帝的仪仗过去后,整个南京城便议论开了。

无人知晓,老朱这次为何要搞得如此声势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