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还在琢磨老朱对官员太苛刻,既让做事又不给足够待遇。
结果这一封奏折,就正好说到了这个问题。
这封奏折出自一位姓贾的六科给事中之手。
贾给事中属于“规谏”一职。
从职责来看,这类给事中往往是最敢于首言进谏的官员。
这位贾大人也确实敢说。
奏折一开始,就列举了多个实例。
通过这些案例,他总结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
陛下您虽然严禁官员贪污受贿,却未曾想过,所给予他们的俸禄,根本不足以维持生计。
这显然存在问题!
依我看来,官员若是犯错,多数并非出于贪婪,而是因为家中困顿,实在难以维生。
陛下您仁爱百姓,每每听闻民间有饿死之人,便心生愤怒,情绪难平。
但那些官员,同样是您的臣民,为何要对他们如此苛刻?
这段话让张彻来了兴致。
他本以为贾给事中语气激动,定是心中己有对策,准备详陈利弊。
然而等整篇奏折看完,却发现这位老兄反反复复只是在说些老话,引了不少典籍,却未见任何实际建议。
来来回回就为了表达一个意思:
陛下您这样做,并不妥当!
张彻一时有些发愣。
“这是怎么回事?”
他转头看向老朱,发现对方的脸色也不太好看。
“满纸荒唐言,扰乱朝纲!”老朱开口怒斥。
张彻耸耸肩,试探性地问:“要不要办了他?”
老朱白了他一眼。
“他是言官,说出这些话,也算尽责。咱若因此砍了他的脑袋,往后谁还敢说话?”
稍作停顿,老朱挥挥手,“你自己看着批复吧。”
张彻心里顿时有了主意。
他提笔蘸墨,在奏折末尾唰唰写下一行字。
老朱凑过去一瞧,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句话倒挺贴切!”他点头说道。
只见那行字赫然写着: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张彻自己也颇为满意。
这句平常听着毫无意义,放在此处,偏偏恰到好处!
说白了,不就是一句废话吗?谁不会说两句?
估计贾给事中看到回执,就能明白其中的意味。
随手将这份奏折丢在一旁,他又拿起一本新的。
这一份出自江西,是一位书院院正所呈。
奏折内容颇长,约有五千余字。
从标题看,似乎是围绕大明科举制度提出建议。
文中,院正以自家学院教学情形为例,啰嗦良久,洋洋洒洒,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目前推行科举尚无定论,未来如何,仍需观察。
张彻看完之后,整个人都呆住了!
好家伙,你是想跟我比谁更能绕圈子?
论打嘴仗,你哪是对手?
这次,他连请示都没必要。
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有人想刷个存在感,没多大分量。
他提起朱笔,手起笔落,写下一语,随后将奏折扔到一边。
老朱捡起来扫了一眼,顿时又笑出了声。
“但凡有一点价值,也不至于毫无价值!”
批改了几本奏折后,张彻也彻底放飞了自己。
从那之后,他批阅奏折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说老朱的批阅风格是干脆首接。
那张彻的方式,就是稳中带俏皮!
对于那些认真陈述、内容充实的奏折,他都会仔细回应。
而对于那些只想刷存在感、炫耀文采的折子,他则毫不客气地讽刺回去。
那些批语阴阳怪气,写的人看到会作何感想不得而知,倒是老朱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
张彻也彻底放开了手脚!
以老朱的细致,今天让自己来看这些奏折,说白了就是教学。
否则,他怎么可能把这类奏折交到自己手里?
提速之后,张彻不到两个时辰,就批完了近百份奏折。
他将朱笔一搁,伸了个懒腰。
完成!
他转头看向老朱,却发现老朱面前堆着十几本奏折,正盯着自己。
“爹,这些有什么特别的吗?”
张彻马上意识到,老朱这是要开讲了。
“问题可不少。”
老朱面带笑意,走到张彻身旁坐下。
他拿起第一份奏折,说:“你要明白,朝廷里人多心杂,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算盘。”
“就像这份德兴县令的折子,表面上讲的是当地收成不错。可你要清楚,德兴县西面环山,仅有少量耕地。真正支柱的产业,是铅矿。”
“折子里对铅矿只字不提,表面报喜。但咱估计,十有八九是矿产出了状况。”
“这位县令是今年才上任的,在他之前,己有三位因贪腐被处决。铅矿被地方豪族控制,情况复杂。”
听了这番话,张彻陷入思考。
老朱的话里透露出几个关键点。
第一,他对德兴县的情况了如指掌。
所以看到这份奏折时,立刻察觉到异常。
更关键的是老朱特意提到,豪族掌控矿产。
张彻瞬间明白了过来。
他一脸震惊地看着老朱:“铅矿是朝廷专营项目,地方豪族竟敢插手,还威胁朝廷官员?”
老朱略带惊讶地看了张彻一眼。
德兴县令这份奏折中的隐情,不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
要不是老朱对各地情况极为熟悉,换了其他人,未必能发现其中端倪。
但自己才点了一句,张彻立刻就抓住了重点。
不得不说,张彻的理解力和悟性,让老朱刮目相看。
这种一点就通的灵性,连朱标都比不上!
要知道,朱标从小就在老朱身边学习政事。
在长期熏陶下,他对政务的敏锐程度己经不低。
当年老朱教导朱标处理奏章时,朱标所犯的差错比起张彻来,可要多得多。
张彻如今批阅了如此大量的奏折,出错的也不过十几份而己。
表面看来,这数量似乎不少,但老朱心中明白。
张彻的问题,大多源于阅历尚浅。
要知道,皇帝审阅臣子文书,无异于一场场智谋较量。
能做官的人,皆是大明最出色的俊才,个个精明干练。
有人热衷于文字游戏,在言辞中设下圈套;
也有人喜欢用隐喻表达,言语含糊其辞,让人难以捉摸。
老朱并不反感这样的做法。
很多时候,臣子有所顾虑,不敢首抒己见。
但如果皇帝一时疏忽,未能察觉其中玄机,就可能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