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庄复日以继夜,在未央宫中编写他的兵书,以及兵家太学建设的想法。
他召来太尉,又从边境中,召回一些将领,向着他们咨询兵家大事。
也让他们出言献策,共同商议该如何筹备兵家太学。
进入兵家太学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
他又拿出了大批的皇家藏书,作为兵家太学的学习书籍。
终于,兵家太学在皇帝的监督下,在一年内完工。
皇帝决定,今年的兵家太学只招募三百学生,面对全国的郡学、县学招收学生。
“当为三年之期限,策试优秀者,可以出师,前往军中履职。”
兵家太学要逐步扩建,最后的目标是每年可以招收三千学子,学成之后进入军队中履职,成为可以统御十万兵的帅才。
皇帝的信号很是明显,从此以后,军队的将领,只会出身于兵家太学。
“兵事,是国家的大事。”
皇帝决定,进入兵家太学学习的学子,不仅减免束脩,每年还依照军队中层的俸禄给养。
他不仅从军队中招募讲师,还从民间招募。
他知道,民间向来有藏兵书的习惯,也有一些研读兵书的人。
当皇帝的诏令从长安发出的时候。
天下人皆震动。
有见识者认为,这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兵家太学皇帝亲自督办,亲自提供兵书,亲自编写规则。
这是……天子的门生啊。
皇帝的意志,便是大申帝国的意志。
故此,长安之地,有心从戎的学子,皆赶赴而来。
因为人数过多,有万余人,所以皇帝决定举行单独的策试。
共同有三百学子进入兵家太学。
皇帝亲自接见了他们,于兵家太学中设宴席。
宴席上,当皇帝的礼杖出现在宴席中,所有的学子皆振奋。
那可是皇帝啊!
多少人终身不得见,而现在,皇帝却是出现在其面前。
帝王声发,帝王天颜得以见。
多少学子御前失礼仪,酒水散落。
他们大多十五六岁,或在郡学,或在县学,或在太学中接受了基础的教育。
每一个人皆是热血年少时。
皇帝对此,并不怪罪,命令侍从更换酒碗。
“诸位学子,请入宴间。”
皇帝坐上位,其余学子整齐坐于下位,聆听皇帝的讲话。
诸位学子难以激动的心,此时微微平复。
“朕设兵家太学,独立于诸学之外,诸位可是知道为何?”
皇帝并不需要他人的回答,他继续说道,言及大申的人口,言及大申的优势。
“我大申人口八千万之众,若是没有众多的可以统御十万兵的将帅,这难道对于大申来说,不是损失吗?”
诸位学子听闻大申的人口如此之多,皆惊且傲然。
人口,是国力的体现,也是皇帝的重要政绩。
毕竟,只有在太平盛世,人口才会增加。
“兵家太学者,当育十万兵之帅才,以强我大申之军威,佑我大申之国民!”
“诸位,天下之兵事,日后皆决于尔等。”
皇帝的手抬起,指向众人,他的声音威严而隆:
“你们将成为我大申最为锋利的剑,保护我大申免受蛮夷的侵害。”
“你们将成为我大申最为前沿的盾,保护我大申的国民安全。”
“你们会成为我大申脊梁,让我大申成为威压西海的存在!”
“不敢负皇帝命!”
听闻皇帝的激荡的言辞,衷心的期望,所有的学子皆出席,纷纷对皇帝行礼。
这一刻,他们只觉得热血在焚烧。
若是蛮夷当前,他们必然破之。
皇帝命令侍从,为三百学子赐予兵书,甲胄,佩剑。
甲胄散发了冷冰的寒光,利剑出鞘,皆有锋芒。
再看兵书,三百学子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蛮夷的死去。
“当习兵书,当着此甲,当持此剑,为我大申作前驱,杀敌破蛮。”
皇帝庄复再次高声说道。
三百学子皆受命,心中振奋不己。
天恩浩荡,不过如此。
“愿作陛下前驱,杀敌破蛮。”
宴席间,三百学子齐作声,喊声动云霄。
皇帝亲自接见了兵家太学的学子,并且赐予兵书、甲胄和刀剑的消息,在长安城中再次引起了轰动。
“兵家之盛世,前所未有。”
“陛下亲自接见,赏赐,这想必便是日后的天子门生了。”
百姓议论纷纷。
而在此时,司农寺的官员聚集在一起,向着司农寺卿言说:
“大人,自古以来,农与兵,皆是国家之大事,怎能用重兵家而不重农家的呢?”
兵家太学建立,刺激了其余的诸子百家。
不仅仅是农家,法家、墨家、这几个天下重要的学派,也聚集起来,在商议着,要向皇帝进言,也建立其余学派的太学。
他们人才培养模式,在朝廷太学的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学派落后。
于是,百家联名上书,要求皇帝也为他们的学派建立太学。
司农寺卿,廷尉,兵器寺卿以及长安太学的祭酒等,纷纷进入未央宫,面见皇帝。
祭酒范秋很是焦急,百家学派之前皆在太学教学。
若是都独立建学了,他的太学便空置了。
他还做为什么祭酒?!
兵家太学的事情,是皇帝的意志,他不能更改。
但是其余的学派,还是在长安太学教学为好。
“陛下,太祖皇帝曾经说过,兵与农,国家之重,兵家建立了太学,农家也该建太学。”
司农寺的长官公孙笃说道。
一旁的祭酒范秋便急了:
“陛下,诸家学派在长安太学己有多年,为何要分离出来?这恐怕不妥。”
祭酒为劳民伤财为理由,驳斥司农寺长官的独立建学的意见。
“为什么不行?!”
所有人便吵了起来,皆对着祭酒范秋口伐笔诛。
范秋暗道一句苦也!
但是也不肯退让。
皇帝只在意兵家太学的建立,其余学派的太学,他并不在意。
故此,他召来诸位大臣,让他们作表决。
“国家之大事,皆在于诸位大臣。故此,若是诸位大臣表决同意,那便建一家之太学吧。”
于是,朝廷之上,更为激烈辩论发生。
……
兵家太学建立,刺激了其余的百家学派,他们纷纷要求,也要为自己的学派建立太学。
故此,各种学派的太学开始兴起。
这开创了大申专业人才的培养先河,后世并形成制度,大申的文化思想,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
天穹星辰流转,海岸水浪滔滔。
这是自春秋列国纷争之后,第二次……百家争鸣。
——《申风烈烈二千风·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