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诸子学派

2025-08-24 2834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申纪八十五年。

庄稷祭祀太庙,告诣太祖皇帝,太宗皇帝,阐述平定西域的战事。

同年,西逃的匈奴部落被羁押。

庄稷下令,在安西都护府将其全部斩首,曝尸三月。

他并不想着将他们羁押回到长安斩首。

因为路途遥远,耗费颇多。

庄稷改革后宫,设皇后一人,下有昭仪,美人,宫女。

庄稷现在的嫡长子是庄薪,生于七十五年,是皇后所生。

他也有多个儿子。

庄稷注重皇子的教育,并不想他们成为戾皇帝那般,软弱无为的人。

致使申家天下混乱。

庄稷孜孜不倦地处理着国政。

申纪八十六年。

庄稷来到太学,询问诸位学子的学习情况。

“天下之事,不过在于兵与农。”

诸多学子卫皇帝的到来,进行了很多的准备。

在皇帝面前,他们侃侃而谈。

现在,朝廷的官员大多出自太学。

“陛下,西周蛮夷何其多,当今我大申要拓荒,不若羁押蛮夷,将其充当徭役,于山野中,伐山开田。”

羊弘看过很多蛮夷志,认为蛮夷不可教化,只能驱赶其作苦役,为大申流血而死。

现如今,燕然西郡,迪化三郡,渤海西郡,皆有大批的蛮夷部落。

他们或躲在高山远林中,或躲在苦寒之地,时而作盗匪侵扰西周民众。

庄稷觉得他的意见很好,便在三个边地设置骑兵六师,让他们从蛮夷部落中,抽取选人,押送蛮夷,于各地苦役。

羊弘便知道,他进入了皇帝的眼线中。

其余学子皆有些羡慕。

庄稷便在太学中举行了策试,召集优秀者单独对奏。

有九个学子入选。

他们成为了太学中羡慕的对象,羊弘便在其中。

羊弘对奏完毕,便有下一个学子。

“见过陛下。”学子钟复入席间。

他很是激动,他是儒生,他研究天与人的学问,自诩可以为皇帝构建一个大统一的思想。

若是皇帝采用,以后儒学便是显世之学。

现在儒学微末,只能研究经学,或当充当县学的讲师,朝廷之中,皆是墨家,兵家,农家,法家。

在他看来,这些太乱了。

亦当如同文字,车轨一般,尊一家之独学。

而这一家,便是儒家!

“天人何解?”庄稷问道。

钟复便说道:

“西方之灾,皆为上天动怒,当请罪于天,方可免灾于人间……”

钟复侃侃而谈,一个核心的思想,便是天子是上天的人间使者

庄稷听闻到此,便兴趣不大了。

皇家的记录中,皆有各种神兽图解。

建章宫中,甚至藏有龙鳞。

这是太祖皇帝时留下的,他便知道这是真的。

人间的神兽,在他看来,和牛羊一般,没有任何的区别。

所以他对于钟复的天人学说,并不感兴趣。

“你说的这些,和民生有用吗?”

庄稷首接打断他。

“陛下,书同文,道同轨,天下人教兴起,商贾流通,这难道不是有用吗?”

“故此,天下经义同一,当大兴申国。”

“可是这些,并没有任何的联系?”

庄稷首接看出其中的逻辑缺失。

“天下兴盛如此,借靠百家学问,你想要独尊儒学,便如同兵器百样,独用刀剑。可是刀剑,在战场上,比得过长戟,弓箭吗?”

钟复便知道,他说服不了陛下。

皇帝所用皆为实学,于大申有益,便用,无益,弃之一边,并不干涉其生长。

大申兴盛如此,皆有路径。

皇帝并不会自毁走过的路。

钟复便被退出。

“如何,陛下采用了你的建议吗?”见钟复出来,西周的儒生便围了过来。

钟复号称儒学圣子,他们自然想着靠着钟复推行大统一思想,以来尊崇儒学。

“太祖皇帝迁走孔族,想必便是不喜儒学。”

钟复说道。

他言外之意,便是当今皇帝也一样。

“哎,这可该如何是好?”

儒学寄托希望于钟复身上,但是现如今,结果并不如他们的意愿。

他们为皇帝构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为什么不接受呢?

所有人便散去。

庄稷并不在意昨日的钟复。

他巡查太学,觉得一家过少,他便决定,在洛阳也建立一所太学。

供给更多的学子就读。

于是洛阳太学便建立。

太子庄薪从太学中回宫,兴冲冲地对着他的母后说道:

“母后,今日我于太学中唇辩诸儒生。”

皇后魏霜便有了兴趣,听闻自己的皇儿一一讲述。

“他们说,皇帝当用儒学治国,我便回他们,列国相争时,君王未用儒学,如今却是想着在我大申独尊儒学。”

“这便如同没有军功却是想着封侯,这是不对的。”

儒生见皇帝并不接受他们,便想着影响皇子。

“他们便急了,左右议论之后,便推出一人说道:‘乱世不同于太平盛世,儒学是太平治道之学问’。”

“后来又如何了?”魏霜并不打断她的皇儿的兴趣,反而附和他。

“我便说,猎人手下有着九条猎狗打猎,其余八条皆捕获猎物,唯有一条白狗,一无所获。”

“到后来,那猎户发了家,当了太平富豪,传承三代。”

“那白狗便对着主人说,主人,现如今是富裕生活了,其余的狗都没有用了,不如独用我看门?其余的狗都要认我为头领,因为我是太平盛世的狗啊。”

“那太学中,便一片哄笑,有趣,真是有趣,我明日还要去太学。”

庄薪说道,便从床榻上滑下,捡着案牍上的瓜果吃食。

皇后听闻此,也轻轻一笑,轻抚着皇儿的后背。

太学的儒生公开辩论后,又辩论不利,便受到了其余学派的打压排挤。

“无用之犬,还想窃据功劳之位?!我呸!”

儒生便惶惶逃至县学。

“啊,天下之民,何其多,当点星火,焚烧原野。”

儒生收拾心情,便觉得这些县生极为可爱。

他们失去了太学,却是获得了根基的县学。

“哎,那个谁?上课走神,把手伸出来?”

那学子便问道:

“夫子,伸手干什么?”

“打手心。”

“夫子,我父母以薪粮供奉县学,使得县学有收入,我难道不是县学的恩主吗?”

“今想打恩主,这难道不是不义吗?”

“我若是因为今日之事,不思学业,错使国家失去栋梁之材,这难道不是夫子对于国家的不忠吗?”

“夫子不忠不义,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打我呢?”

那夫子呆然,尺子迟迟下不去手。

那学子说的,似乎颇有道理。

……

列国纷争,儒学不显,至于申纪八十五载以来,失落愈加,流落乡里,为稚童学子之夫子,行启蒙之事。

——《申家春秋·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