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治国如烹小鲜

2025-08-24 2604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在逐渐掌权的三年间,皇帝流放和更换了朝中的全部官员。

因为他没有杀人,只是流放。

所以遭遇的反抗并不多。

流放边疆海地,虽然艰苦,路途之上,有着殒命的风险。

但是这也仅仅是风险而己,存活的几率还是过半的。

皇帝废除宦官令,将中常侍提拔为宦官头领,由跟随他的十三个太监担任,掌管部分宫廷门禁的看守工作。

宦官拥有部分兵权。

单信等十三个太监听闻此皇帝诏令,十分地欣喜,急忙向着皇帝跪谢。

他们当初千余太监,跟随皇帝诛杀叛乱,只有他们十三个幸存下来,现在便在他们获取硕果的时候。

皇帝庄绩便看着他们十三人说道:

“不要欺上瞒下,不要成为石全那般的太监。”

单信等十三人自然是惶恐,急忙辩解不会。

皇帝也不在意,便让他们下去,将叛乱太监的尸体五马分尸。

皇帝庄绩业开始觉得太尉似乎没有什么作用,这名头现如今也不怎么好了

他便设立大司马一职,名义上统领全国兵马,让庄纵担任。

至于庄魏,便让其担任中尉,负责京师安全。

中军都督府大都督,由庄纵举荐的庄氏宗亲担任。

皇帝庄绩开始诏令边疆的都督入京。

这些都督,在梁氏专权期间,梁氏为了拉拢他们,让他们的职务超过了原本的期限。

一些都督早己年迈,不符合朝廷的任命制度。

五方都督府,下属的都督以及大都督,都在短时间内接到长安的诏令,让其进入长安述职。

“父亲,皇帝的诏令下来了。”

左军都督府中,大都督钱仁接到了皇帝的诏令,他的儿子却是在担忧。

他实在放不下他家族的权势啊。

他知道,他的父亲进入长安,便会被罢职致仕。

更可能因为在梁氏专权期间,中立的态度,他们家族可能三代不被录用。

因为皇帝在三年前,逐一流放了朝中的全部官员。

现如今,便轮到了他们边境都督身上。

“连中军大都督庄纵都被召入了长安中,我又如何能幸免呢?”

钱仁知道,天下最为强大的兵马,中军都督府和前军都督府,仍然在庄氏手中,在皇帝手中。

若是他不服从帝命,皇帝是有天下道义在身的。

他的下场只能全族夷灭。

更何况,庄氏宗亲也遍布军队的中层中。

这也是梁氏不敢首接篡位专权的原因了。

梁氏虽然可以掌控长安,却是无法掌控天下的兵马。

钱仁在一一分析目前的局面,认为皇帝不过是在正常地遁循申家制度,而且他也和庄氏宗亲交好。

所以他认为,他此去长安,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致仕罢了。

他的儿子却是有些不甘心,他还想着继承大都督的位置呢?

“父亲……”

“你不要再说了。”

钱仁出声打断了他儿子的话,若是梁氏专权,他自然可以让他的儿子做将军。

但是现如今,皇帝拨乱反正。

申家自有制度。

他只能遵守。

他便以他的儿子违反军纪,杖打十下,将其逐出军营。

钱仁便奔波数月,赶赴到了长安中,面见皇帝。

“不知道大都督年岁几何了?”

未央宫的金銮殿得到重新的修缮,钱仁此时,便站在台阶下。

面对皇帝的询问,钱仁便知道,他该请辞了。

他今年,六十有三了。

“回陛下,臣今年六十有三。”

“那你便致仕吧。”

钱仁有些发愣,皇帝怎么如此首接?没有黄金丝绸赏赐吗?

但是他也不敢多问,便只能退却。

于是他便被罢官致仕。

大司马庄纵听闻此,便面见皇帝,劝导说道:

“陛下,应该赏赐一些钱物,以示宽容之心。”

皇帝庄绩却是有不一样的看法,他的声音发于大殿中:

“他因何功而受赏?”

庄纵便呆住了,他想了想说道:

“驻守边疆。”

“这不是他的职责吗?”

皇帝并不计较边疆将领的中立,毕竟梁氏专权,天子的旨意不能出长安。

他们远在天边,也无法获悉长安的真实情况。

所以在梁氏专权的事情上,他对于边疆将领没有任何的意见。

他此次调整,不过是恢复之前的制度罢了。

还未曾听闻,历代的皇帝调整官员职务的时候,而进行赏赐的。

庄纵和皇帝视角不一样,庄纵认为这些将领需要安抚,所以提出要赏赐财物,逐一召见。

但是皇帝庄绩不是这般看待的。

他知道庄纵可能担忧这些将领叛乱,但是他笃定,这些将领并不敢叛乱。

所以他下令,让这些都督在短时间内进京。

这些都督前脚刚走,新的任命便下达,军中的优秀青壮将领担任大都督和都督。

皇帝庄绩用一年时间,更换了左右后三军都督府的都督及其大都督,其中庄氏宗亲占据一半,另外的一半,便是外姓将领。

申纪二百九十五年。

皇帝庄绩开始正式启用闻风台,打击在梁氏专权期间,违法犯纪的官员,将其下监狱的下监狱,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

这一年,皇帝庄绩二十二岁,他意气风发。

大申帝国在他的手腕下,黑暗被涤荡,吏治开始清明。

他的权势前所未有。

同年,他的妃子为他诞下了皇子,他的子嗣开始成长。

长安城愈发地宏伟,皇帝的声望也开始叠加。

皇帝庄绩觉得尚书台在梁氏专权期间,权力过大。

他便决定成为侍中寺,其长官为侍中,负责审核尚书台的意见,以制衡其权力。

侍中和尚书,同样是脱胎于少府。

现如今,都成为独立的办公机构。

皇帝庄绩的决策没有人敢于质疑,因为皇帝实在是过于冰冷,他很少和臣子说话,除非是一些大事。

皇帝大多的旨意,经由侍中寺或者宦官通过书面传达于臣子。

因为皇帝寡言,又能将国家治理地井井有条。

闻风台又在皇帝手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故此,大多数臣子皆畏惧于皇帝。

……

帝寡言,腹有谋略,治国如烹小鲜。

故臣皆畏,殚精竭虑,不敢懈怠,所以国家蒸蒸日上。

——《申纪六百年·世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