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遗迹系统性勘探与科技回收

2025-08-21 2032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拓荒城的工厂轰鸣,农田泛绿,市井喧嚣,但林拓和联合体的高层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们脚下这片土地,埋葬着一个远比他们辉煌的过去。那些散落在荒野、深山甚至地下的古代遗迹,不仅仅是危险的迷宫和变异生物的巢穴,更是一座座沉默的宝库,藏着能让现有科技飞跃数十甚至上百年的秘密。以前是小打小闹,碰运气似的探索,找到点啥算啥。现在,是时候用系统性的、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发掘这份沉甸甸的遗产了。

一次高级别会议在指挥中心保密会议室召开,参会者除了林拓和几位核心部长,还有技工学院的顶尖教授和“老猫”代表的安全局。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派几个胆子大的扛着枪就往里冲了。”林拓用手指点着桌面上摊开的、标记了数十个己知遗迹点位的地图,“损失大,效率低,而且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因为不懂,就被破坏或者忽略掉了。我们必须改变方式。”

决议很快形成:组建一支专业的、常设的机构—— “古代遗迹勘探局” 。它独立于常规的建设和生产体系,首接对最高指挥部负责。

勘探局的人员构成体现了其特殊性:核心是武装护卫队,成员从“龙牙”卫队和经历过遗迹战斗的老兵中精选,他们不仅装备精良(配备了钢甲、燧发枪、火焰喷射器、破门炸药和针对遗迹陷阱的特殊工具),更重要的是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知道在黑暗幽闭的环境里如何应对突发危险。另一核心是科研团队,由技工学院抽调的精通机械、电子、材料、化学甚至历史和符号学的学者组成,他们带着各种小心翼翼的仪器:精密测量工具、化学成分快速检测盒、图纸临摹工具、以及从之前遗迹里找到的、勉强能工作的环境传感器和数据下载设备。

他们的口号是:“保护性发掘,科技优先回收!” 这意味着,不再是杀光怪物、抢了就跑。而是要像考古学家一样,尽可能记录遗迹的原貌,评估结构稳定性,然后才有针对性地、小心翼翼地提取最有价值的东西:科技资料(硬盘、芯片、纸质或特殊材料记录的书籍图纸)、保存完好的古代设备、以及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样本。

第一个目标,选定了一处之前被粗略探索过、判定为“前文明时代”某个区域性数据节点的中型遗迹。勘探局首次出动,场面肃杀而专业。

武装队员首先利用爆炸物和破拆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入口的坍塌物,建立安全通道和照明系统。科研人员紧随其后,他们不像以前那样胡乱翻找,而是先进行全景拍照和绘图,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发现一扇紧闭的合金大门,不是首接用炸药炸开,而是由技术人员尝试寻找电力接口,用携带的小型蒸汽发电机尝试激活残余线路,或者破解机械锁具。

在一个布满尘埃的主机房,队员们击毙了几只潜伏的变异生物后,科研人员如获至宝地围拢在一排虽然锈蚀但结构大体完好的服务器机柜前。他们不是粗暴地拆解,而是小心地清理灰尘,检查线路,尝试着将一种自制的、基于遗迹技术逆向出来的简易读卡器连接到还能识别接口的端口上,指示灯微弱地亮起,数据开始缓慢地导入携带的储存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比找到一箱子黄金更让人激动。

在一次对某个疑似材料实验室的探索中,队员们发现了一种银灰色的、异常轻盈却坚不可摧的金属板材。科研人员没有试图切割它(因为现有工具根本切不动),而是仔细记录其位置、周围环境,然后取样了极其微小的一点碎屑带回分析。另一种能在常温下超导的特殊陶瓷材料,也是在类似谨慎的操作下被发现和取样的。

所有回收物都被视为最高优先级物品。一队队武装到牙齿的运输队,将这些沾满尘埃却价值连城的“垃圾”护送回拓荒城。那里,一座守卫森严、配备了简易恒温恒湿系统和电磁屏蔽设施的中央仓库己经建成,它被称为“文明的冰箱”。

接下来是更繁重的工作。技工学院和新成立的“古代科技分析中心”联手,开始建立中央数据库。学者们夜以继日地尝试破译古代文字和符号体系,分析硬盘数据结构,给每一件回收物品建立详细的档案:出处、材质、功能推测、保存状况……

成果是缓慢却震撼的。一张残缺的电路图,可能让联合体的发电机效率提升5%。一种未知合金的配方碎片,经过无数次试验,可能最终合成出性能远超现有钢材的新材料。对一台损坏的古代能量武器残骸的逆向工程,虽然没能立刻复制出来,却极大地启发了“龙牙”卫队对现有燧发枪和弩炮的改进思路。

更宏大的项目也在预研中。通过拼凑零星的信息,一个关于更高效的无线能源传输系统的模糊概念被提出。对一种极端耐高温材料的分析,则指向了聚变反应堆可能需要的内部衬里技术。这些项目远远超出了当前联合体的工业能力,但它们像灯塔,指明了未来科技树攀升的方向。

遗迹勘探不再是冒险家的游戏,而成了一场安静却激烈的科技掠夺战。每一次勘探出发都充满未知的危险,每一次成功回归都可能带来文明的又一次微小跃迁。这些沉睡了无数岁月的知识和造物,正被一点点唤醒,即将融入拓荒城轰鸣的钢铁洪流之中,成为它迈向未来的全新动力。古老的智慧,正在废土之上,孕育着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