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人才引进与教育普及

2025-08-21 2233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拓荒城的家底厚实了,铁路铺开了,工厂冒烟了,农田也绿了,可林拓和联合体的高层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红火景象底下,藏着个大窟窿——人才不够用!能看懂复杂图纸的、能摆弄精密仪器的、能管好几百号人生产的、甚至能教孩子们认字算数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以前小打小闹,靠几个老师傅和脑袋灵光的年轻人还能凑合,现在摊子铺这么大,方方面面都喊缺人,尤其是缺“有文化”的人。光靠自家生孩子养大,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发展眼看就要被卡脖子。

“得出去找!去挖!”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林拓一锤定音,“不光要能干活的手,更要聪明的脑袋瓜子!”

很快,一份用优质纸张印刷、盖着联合体大红印章的 《人才引进法案》 出台了。这东西被抄录了无数份,由贸易商队带着,随着“信风号”和“耕耘者号”明轮船的航线,散向河流下游的一个个聚落;被飞艇空投到可能有废墟城镇的区域;甚至在交易市场的公共频道里被反复广播。

公告写得首白又:“拓荒城联合体,诚邀天下英才!无论你是工程师、科学家、学者,还是身怀绝技的熟练工匠,只要你有一技之长,这里就有你的用武之地!我们提供:优厚的食物配给、宽敞明亮的永久住房、足以让你安心研究的科研经费、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告别朝不保夕的日子,来这里,用你的知识换取尊严与未来!”

条件开得极其丰厚。一个熟练的机械工程师,来了就能分到一套带独立工作间的砖房,每月的基础积分足够一家三口吃得满嘴流油,还有额外的项目奖励。一个懂化学的学者,哪怕看起来弱不禁风,也能立刻获得实验室的使用权和助手配给。这消息像一颗炸弹,在周边区域乃至更远的地方引起了轰动。

反应各不相同。有些在小型聚落里挣扎、空有手艺却无处施展的匠人,看到公告眼睛都亮了,偷偷收拾起工具,带着家人就想办法往拓荒城的方向摸来。有些在原联邦体系里不得志、甚至受到排挤的技术人员,心思也开始活络。当然,也有其他势力头领跳脚大骂,说林拓这是“挖墙脚”、“不正当竞争”,甚至威胁要拦截投奔者。但联合体如今兵强马壮,蒸汽弩炮和飞艇可不是吃素的,派出的巡逻队有力地保障了主要通道的安全,让不少人才得以顺利抵达。

newers 的到来,像给联合体这台机器注入了新的润滑油。一个懂冶金的老工程师,看了拓荒城现有的高炉首摇头,几下指点就让出铁率和质量提升了一截。一个从南方逃难来的化工学者,居然搞懂了从黑乎乎的石油里分离出不同燃料的窍门。这些人才的价值,立刻显现出来。

但光引进不行,还得自己会造。原有的“技工学院”规模太小了,教的也多是些应急的、零碎的手艺活,跟不上发展需求。

扩大“拓荒城综合学院”规模成了当务之急。在原来简陋棚屋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建起了砖石结构的教学楼、实验室和宿舍区。新增的学科也更加系统和高深:冶金系不仅要会打铁,还得懂合金配比和微观结构;化工系要研究合成新材料、新燃料;建筑系要学习结构力学和大型项目管理;通信系则开始捣鼓电报编码和信号放大……教材很多是从遗迹里挖出来的残本,加上老师傅的经验和新技术官的思路,拼凑而成,虽然粗糙,但方向对了。

学院里不再只是教手艺,更开始灌输一种“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争论是常事,有时为了一个参数能吵到脸红脖子粗。林拓偶尔会来转转,看到这场景非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有争论,说明有思考。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人才引进和高等教育是“摘果子”,要想长久发展,还得自己“种树”。普及教育,成了最具远见,也最具挑战的一步。

联合体颁布了强制教育法令:所有适龄儿童(7-14岁),无论男女,必须进入学校学习! 父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否则扣除家庭积分。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很多从旧时代苦难中过来的家庭观念一时转不过弯:“娃娃家家的,不去捡柴火、不去地里帮忙、不去作坊学点马上能换饭吃的手艺,跑去坐教室里叽叽喳喳念那劳什子书有啥用?能当饭吃吗?” “女娃子更不用学那么多,以后还不是嫁人生孩子?”

为了推行政策,联合体也是软硬兼施。硬的方面,巡逻队真的会上门“请”孩子上学,谁敢阻拦,惩罚措施说到做到。软的方面,学校免学费和书本费,中午还管一顿有油水的午饭——这对很多贫苦家庭来说诱惑巨大。同时,宣传队到处宣讲:“识字了才能看懂机器说明书,才能当工头管人!”“学好了数学,以后能当账房先生,坐办公室里赚大积分!”“娃娃们有了文化,将来才能让咱联合体更强大,大家的日子才能更好!”

初级教育教识字、算术、最基本的自然常识和联合体法规。中级教育则开始分方向,有理科倾向的,文科倾向的,也有职业技能启蒙的。教材虽然简陋,用的是自制的粗糙纸张和虫壳粉调制的墨水,但内容却是在废墟中努力重建的人类知识体系核心。

慢慢地,变化发生了。工厂里年轻学徒看懂图纸的速度快了;市场上因为算错账扯皮的事情少了;甚至家里父母反过来要孩子教自己认写名字和看懂布告栏上的通知。清晨和黄昏,街上随处可见背着自制书包、匆匆赶往学校或回家的孩童身影,他们清脆的读书声和嬉笑声,成了拓荒城最动听、最有希望的背景音。

引进人才解了燃眉之急,学院升级培养了中坚力量,而义务教育,则是在默默耕耘着联合体未来的根基。林拓知道,这条路很长,投入巨大且见效慢,但这是一场绝不能输的投资。因为下一个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