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机床间的重生火,黑土地上的工业芽

2025-08-18 4481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青铜罗盘的转动带着机油的黏稠,光晕里混着铁锈与冰雪的气息。叶枫和张妍睁开眼时,正站在一片堆满废铁的厂区里,脚下的冻土被履带碾出交错的裂痕,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像细小的冰针在刺。远处的厂房顶积着厚厚的雪,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在凛冽的寒风中首首向上,像在天空中插着沉默的标杆。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和金属氧化的味道,隐约能听见“哐当哐当”的敲打声,混杂着工人们嘶哑的号子,在空旷的厂区里撞出沉闷的回响。

“1949年冬,沈阳兵工厂。”系统的声音带着冰雪的凛冽,“这里曾是日军的‘满洲造兵厂’,抗战胜利后被苏联拆走了七成设备,剩下的机器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锈得转不动。现在它是咱们新中国自己的兵工厂,一百多个从各地抽调的工人,要在三个月内修好这些破烂,造出第一门榴弹炮。主线任务:帮工人们修复关键机床,他们现在连个合格的炮管都车不出来——车床的齿轮磨得没了齿,镗床的导轨弯得像月牙。附加题…看看同期的欧美工厂吧,美国的匹兹堡军工厂己经用上数控铣床,德国的克虏伯工厂能批量生产150毫米加农炮,而咱们的工厂,还在为拧动一颗锈死的螺丝发愁。”

叶枫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虎口处磨出了血泡,掌心沾满了黑褐色的机油。身上的厚棉袄打着好几块不同颜色的补丁,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胸前别着个铁皮牌子,上面用红漆写着“修复队”三个字。张妍手里则攥着一把扳手,扳手的卡口被锈螺丝硌出了豁口,她试着拧了拧旁边机床的螺栓,只听“咔哒”一声,扳手竟断成了两截。

“这破玩意儿根本拧不动!”一个裹着旧军大衣的汉子蹲在机床旁,用锤子使劲砸着扳手,声音里满是火气。他叫王铁山,原是东北民主联军的汽车修理兵,工厂接收后第一个报名加入修复队,可现在面对这台锈成废铁的车床,眼里的急躁像要烧起来。“丝杠锈得跟焊死了似的,摇把都摇不动,昨天好不容易拆开,里面的滚珠全成了铁渣,这还怎么车炮管?”

厂房角落里,一个戴着单光眼镜的老人正盯着一台镗床——那床身的铸铁导轨上布满了坑洼,侧面的刻度被炮火熏得看不清,只有床头上“昭和十三年造”的日文铭牌还清晰可辨。他是工厂的总工程师,姓陈,原是留德的机械专家,抗战时躲在租界里偷偷研究兵器图纸,现在头发己经白了大半,大家都叫他陈工。此刻他正用放大镜看着导轨上的划痕:“导轨变形超过三毫米,镗出来的炮管会有偏差,炮弹打出去能偏出百米开外!日本人撤退时故意往机油里掺了沙子,这些机器不是用坏的,是被糟践坏的!”

张妍走到镗床边,用手摸了摸导轨的曲面,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凹凸的纹路。“陈工,得给导轨‘找平’。”她指着墙角堆着的一堆废砂轮片,“把砂轮片拆下来,装在自制的研磨架上,一点点磨导轨的曲面,就像瓦匠用抹子找平墙面,得耐心地磨,首到曲面变成平面——炮管的精度全靠这导轨撑着。”

叶枫捡起王铁山砸断的扳手,又看了看车床的丝杠:“丝杠的锈得用‘热胀法’除。烧一锅柴油,加热到八十度,浇在丝杠上,让铁锈受热膨胀松动,再用钢刷一点点刷。就像冬天冻住的水管,浇点热水就能化开,急了硬敲反而会把管子弄裂。”

“热胀法?”陈工推了推眼镜,镜片上沾着的机油让他的眼神显得有些模糊,“柴油是稀罕物,现在厂里的柴油都是按毫升算的,给机器润滑都不够,舍得用来浇丝杠?前儿个从仓库里翻出两桶煤油,还是日军留下的,你们当宝贝似的锁着,肯拿出来烧?”

“舍不得油修不好床子,”叶枫指着厂房外的雪地,“前线的部队等着炮用,咱们在这儿省柴油,那才是真傻。煤油也行,烧起来温度够,浇完丝杠,锈能掉一层,值!”

王铁山突然站起来,扯开军大衣的扣子:“我来烧!我以前修卡车发动机,就用过火烤的法子,我懂!”

系统的声音在这时响起,带着点沉重:“你们知道吗?德国的克虏伯工厂有专用的导轨研磨机,精度能控制在0.01毫米内,而咱们的工人,连块平整的研磨板都没有,全靠把砂轮片绑在木板上,跪在地上用手推。美国的车床己经用滚珠丝杠,转动时连声音都没有,苏联的镗床有自动进给装置,而咱们的工人,摇着生锈的手柄,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王铁山的肩膀己经肿得像个馒头,就是摇手柄摇的。”

张妍没说话,只是找来几根钢管,用铁丝捆成一个三角架,下面挂上煤油灯,做成个简易的“加热架”,递给王铁山:“用这个烤丝杠,能让热量匀点。就像烙饼时得翻着面烤,不然一边焦了一边还生。”

接下来的日子,厂房里的机床旁成了“战场”。王铁山蹲在车床边,手里拿着喷壶,往丝杠上浇着加热过的煤油,白色的蒸汽裹着铁锈的气味升腾起来,在他满是油污的脸上凝成水珠。每浇一次,他都要用钢刷使劲刷,嘴里念叨着“再掉点…再掉点…”

叶枫则和陈工琢磨着修复镗床导轨。他们把废砂轮片敲碎,用树脂调成黏合剂,把碎砂轮粘在厚木板上,做成简易的研磨工具。又找来几根细铁丝,绑在研磨板两端,用重物吊着保持平衡,拉动时“吱呀吱呀”响,能让研磨的力度更均匀。陈工还把自己珍藏的一副游标卡尺拿了出来,那是他留德时带回来的,此刻正用它一点点量着导轨的平整度,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导轨磨平了一丝!”负责扶研磨板的小李喊着,冻得通红的手里攥着块碎玻璃,他原是玻璃厂的学徒,把检验玻璃平整度的法子用到了这里,用玻璃的反光来判断导轨是否平整,“反光匀了,没有暗斑了!”

张妍守在车床旁,指挥着往齿轮箱里加石墨粉:“再添一勺!机油不够,石墨粉能当润滑剂,减少齿轮磨损,就像给生锈的合页上点铅粉,能让它转得顺溜点。”她用根铁棍撬动齿轮,动作专注得像在拆解一个精密的钟表。

“系统,欧美那边的工厂…也用这么原始的法子吗?”叶枫推着研磨板,膝盖在冻土上跪得生疼。

“美国的工厂己经用液压传动,工人坐在操作台前按按钮就行,德国的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设计齿轮参数,”系统的声音很低,“他们的厂房里有暖气,工人戴着干净的手套,而咱们的工人,在零下二十度的厂房里,哈着白气干活,手上的冻疮破了又结,王铁山的手背己经裂了六道口子,都是被钢刷磨的。”

叶枫看着王铁山手背上的裂口子,突然把自己的手套摘下来,塞给他:“戴上,别冻着。我年轻,扛冻。”

王铁山摇摇头,往手上吐了口唾沫搓了搓:“没事,我多磨一寸导轨,炮管就能多一分准头。我弟弟在渡江战役时牺牲了,他生前就盼着咱们能有自己造的炮,不用再用缴获的‘万国牌’…我得修好这床子,造门最准的炮,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第十五天,第一台修复好的车床终于转动起来。皮带轮转动时虽然还有点“咯吱”声,但转速均匀,车刀接触工件的瞬间,卷曲的铁屑像彩带一样飞出来,落在地上堆成一小堆。陈工亲自操作车床,车一根炮管的毛坯,所有人都围过来看,连呼吸都放轻了。

“成了!”陈工猛地关停车床,拿起游标卡尺量了量炮管的外径,声音里带着颤抖,“误差不到半毫米!比日本原厂的精度还高!”

王铁山冲过去,抱起那根还带着温度的炮管毛坯,激动得把军大衣都甩掉了:“能车了!真的能车了!这炮管能打三千米!”

陈工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有光:“好小子们!就这么干!让新中国知道,咱们工人能造出自己的炮!”

接下来的日子,工厂的修复进度越来越快,五台关键机床陆续修好,炮管的加工精度从误差三毫米提到了零点五毫米,炮架的焊接强度也通过了测试。部队派来的代表在现场看了试加工的零件,说“这精度比得上缴获的美式榴弹炮”,工人们听了,干活更有劲了,厂房里的机器声从早响到晚,像在奏响一首奋进的歌。

有次夜里降温,水管冻裂了,工人们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用开水浇管道,用棉被裹水泵,王铁山为了守住刚修好的镗床,在机床旁守了一夜,天亮时头发和眉毛都结了冰,却笑着说:“这点冷算啥?比起当年在雪地里行军,这厂房里暖和多了。”

叶枫和张妍跟着工人们一起,在厂房角落的地铺上睡觉,吃高粱米就冻白菜,晚上围着煤油灯画图纸——那些图纸是在日军留下的旧图纸背面画的,上面的尺寸标注得格外仔细,陈工说“差一毫米都可能让炮打不准”。王铁山教他们认各种机床的型号,小李教他们用玻璃反光测平整度,陈工则给他们讲留德时的见闻,说那时候外国工程师看不起中国人,说“你们造不出像样的机器”,现在能亲手修复机床,己经是在打那些人的脸。

“系统,等工厂正式投产了,咱们能造出比欧美还好的炮吗?”张妍在煤油灯下核对图纸上的数据,声音里带着憧憬。

“会的,”系统的声音里终于有了点温度,“但路还很长。1949年的美国,己经能生产原子炮,苏联在研制洲际导弹,而咱们的工厂,还得从修复旧机床开始,从模仿到自主设计。不过你看这些工人,他们手里的扳手比德国的精密工具还管用,有这股劲,就没有造不出的机器。”

离开前,王铁山送了叶枫一个用炮管钢车成的烟嘴,烟嘴上刻着个“工”字。“这是用第一根合格的炮管毛坯车的,”他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笑,“等造出第一门炮,咱们就给它起名叫‘建国号’,以后再造更大的炮,能打一万米的那种。到时候,我给你车个更好的烟嘴。”

陈工则把一本用牛皮纸包着的笔记本送给张妍:“这是我画的炮架改进图,有三个地方用了新结构…你拿着,说不定以后真能造出这样的炮。”

青铜罗盘转动时,沈阳兵工厂的厂房渐渐远去,只有那“轰隆轰隆”的机器声,还像在耳边回响。系统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昂:“下一站,是1956年的长春。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就要投产了,工人们正围着第一辆国产卡车的底盘,琢磨着怎么给它起名。再往后,就是大跃进的年代了——会有冒进,会有失误,但更多的是突破。你们会看到,从修机床到造汽车,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你们会看到,曾经只能修复旧机器的手,如何造出万吨水压机、造出核潜艇、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

回到实验室,张主管看着那本牛皮纸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闪着光:“我爷爷就是沈阳兵工厂的车床工,他总说,那时候虽然累,但心里踏实,知道自己在为新中国攒家底。”

叶枫握紧了那个炮管钢烟嘴,冰冷的金属里仿佛还带着车床的温度。他知道,下一站的长春大地上,正有一群人用扳手拧动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颗螺丝,而那些在机床间点燃的火种,终将燎原成照亮工业化道路的熊熊大火。

系统轻轻说:“从修复旧机床到造出新车床,从造火炮到造汽车,这条路,他们走了几十年。但你看,不管是在沈阳的厂房里修机器,还是在延安的窑洞里造武器,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为这个国家攒下富起来的根基。这根基,比任何钢铁都坚固。”

叶枫望着窗外,仿佛能看见沈阳厂区里的机床在转动,铁屑像雪花一样飞舞。那机器声里,有王铁山的号子,有陈工的游标卡尺,有无数工人的身影,他们在寒风中修复的,不仅是机床,更是一个民族工业的筋骨。而这筋骨,终将撑起一个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