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薪火相传训新灶,星涌家园试初啼

2025-08-20 3730字 6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星火·家园店”的招牌在深秋的阳光下闪烁着簇新的光芒,内部装修己基本收尾,空气中弥漫着新漆和清洁剂的味道。纪录片的热度逐渐沉淀为实实在在的客流,老店“星火居”日日爆满,中央厨房的轰鸣声也日夜不息。然而,南易知道,新店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那些即将在“家园店”点燃新灶火的员工们。

**薪火相传,训新之艰**

崭新的后厨里,一排崭新的不锈钢操作台前,站着神情各异的“家园店”首批员工。除了刘明从中央厨房调来的两名骨干(负责核心汤羹线和菌海星辉操作),其余都是新面孔:

* **王建国(原副食店老职工):** 被安排负责“社区便民窗口”,此刻穿着略显紧绷的新工装,神情既兴奋又局促。

* **李秀娟(张大妈介绍的邻居,下岗纺织女工):** 负责前厅服务,努力挺首腰板,眼神带着对新生活的期盼。

* **赵小兵(大毛从职高招来的烹饪班学生):** 充满干劲,但动作毛躁。

* 还有另外三名社区招聘的服务员和帮厨。

担任“家园店”首任店长的大毛,深吸一口气,站在队列前,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沉稳有力:“各位!欢迎大家加入‘星火’大家庭!我是店长大毛!从今天起,咱们就是一个锅里搅勺子的兄弟姐妹了!咱们‘家园店’的根,就在这片社区!服务好街坊邻居,做出让大伙儿放心的好味道,就是咱的招牌!”

培训由南易亲自制定框架,刘明和梁拉娣担任主训官。

* **刘明负责后厨:** 他一丝不苟地讲解着标准化操作流程(SOP),从食材验收标准(梁拉娣现场演示如何辨别菌菇干品质)、到工具消毒规范、再到核心汤羹的加热温度和时间控制(精确到秒),每一项都要求反复演练、签字确认。赵小兵听得认真,但实操时手忙脚乱,差点把量杯打翻。王建国看着复杂的流程图和设备按钮,额头冒汗,连连摆手:“刘师傅,这…这比我们当年卖酱油醋复杂太多了!我就卖点熟食酱料,也要记这么多?”

* **梁拉娣负责前厅与服务:** 她凭借多年生活经验和在“星火居”的历练,教得格外接地气。她示范如何热情招呼街坊(“张大爷,您来啦!今儿天冷,给您上碗热乎的菌菇汤先暖暖?”)、如何介绍菜品特色(不用背术语,就说“这汤鲜得很,是咱渔村新鲜海货和山里菌子一块儿熬的”)、如何处理简单客诉(“对不住对不住,马上给您换!”)。李秀娟学得很快,笑容自然。但她也强调卫生和仪容仪表:“指甲要剪干净,围裙不能有油点子!咱代表的是‘星火居’的脸面!”

培训并非一帆风顺。王建国对“标准化”的不适应,赵小兵的毛手毛脚,新员工对高强度要求的畏难情绪,都让大毛压力倍增。他既要维护南易定下的严格标准,又要理解新员工的难处,时常陷入两难。一次,赵小兵因为没按规定时间关火,导致一小锅试验汤品过火微苦,被刘明严厉批评。小伙子眼圈都红了,大毛把他拉到一边,没有一味指责,而是翻出自己当初在工地出错被南易指正的糗事:“南哥说过,出错不怕,怕的是不长记性!记住这个火候感觉,下次手就稳了!”

**星涌家园,邻里初尝**

为了预热,也为了感谢施工期间邻居们的理解,南易决定在“家园店”正式开业前三天,举办一个“星火暖邻”的免费品鉴活动。主要面向铺面周边街坊,特别是像张大妈这样受影响的邻居。

活动当天,“家园店”门口支起了几张铺着红绒布的条桌。桌上摆放着:

* 小碗装的“家园特供版”菌菇汤(浓度略低于老店,更清爽)。

* 梁拉娣带着新员工现做的几样家常熟食:酱香浓郁的卤豆干、晶莹剔透的水晶肴肉、喷香的菌油拌面。

* “社区便民窗口”的试吃品:几款秘制菌菇酱、一小碟农科院合作的特色腌菜。

* 还有用保温桶盛着的,专为老人孩子准备的、更软烂温热的羹汤。

活动由李秀娟等新服务员负责接待。她们虽然还有些生涩,但在梁拉娣的鼓励下,努力挤出热情的笑容,用刚学的“街坊话”招呼着:“王大妈,您尝尝这个卤豆干,可入味儿了!”“李爷爷,天凉,喝碗热汤!”

张大妈带着刚放学的孙子来了。小家伙一看到熟悉的梁奶奶(梁拉娣),就开心地跑过去。梁拉娣塞给他一小碗特制的儿童羹:“慢点吃,小心烫!”张大妈尝了卤豆干和菌菇汤,赞不绝口:“嗯!是那个实在味儿!比副食店那会儿强多了!”她特意走到便民窗口前看了看,对王建国说:“老王,以后买酱料熟食可就方便了!你可得把好关啊!”王建国挺起胸膛:“您放心!梁大姐教得可细了!”

街坊们围在条桌前,一边品尝,一边聊天,气氛热烈融洽。有老人感慨:“这味儿正,吃着舒坦!”有主妇打听:“这菌菇酱咋卖?拌面肯定香!”沈怀瑾的镜头捕捉着这充满烟火气的温馨画面,这比任何广告都更能传递“家园店”的理念——融入社区,服务邻里。

**暗涌初现,新灶试啼**

品鉴活动的成功带来了喜悦,却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店开业在即的潜在挑战。

1. **产能警报:** 为了准备品鉴活动,中央厨房额外生产了一批原料和熟食。刘明发现,“菌海星辉”浓缩液生产线在连续高负荷运转下,一处关键阀门的灵敏度出现了细微下降,导致两批浓缩液的浓度出现了1.5%的波动!虽然还在合格范围内,但刘明深知,对于追求极致的“星火”来说,这就是隐患!他连夜带人检修调试,并向南易汇报:“南哥,设备需要更精细的维护保养计划,长期满负荷怕出问题。另外,‘和元1号’菌株在量产罐中的代谢活性似乎比实验室小罐略低,风味物质生成量有微小差异,需要持续监测优化工艺。”

2. **管理磨合:** 品鉴活动后场,大毛发现新员工配合不够默契。赵小兵忙着煮面,差点忘了看汤锅;李秀娟热情招呼客人,却漏记了一份卤味的需求。大毛既要协调后厨出餐顺序,又要关注前厅服务,忙得脚不沾地,声音也带上了急躁:“小兵!看汤头!秀娟姐,三号桌的卤味别忘了!” 王建国负责的便民窗口试吃品发放倒是井井有条,但他对收银机的操作明显不熟练,找零慢了几拍。

3. **舆情涟漪:** 丁秋楠告诉南易,医院那边反馈,随着“参芪养元羹”用量加大,有几位味觉敏感的病人隐约觉得,最近几批次的汤品,那独特的“自然鲜香”似乎没有最初测试时那么浓郁稳定了。虽然无人投诉,但王主任希望他们留意。

这些细微的波动,如同平静湖面下的暗涌,提醒着南易,“燎原”之路绝非坦途。设备的疲劳、菌株的微妙变化、新团队的磨合、大规模复制下品质的微妙差异,都是“家园店”乃至整个“星火”体系必须面对的挑战。

**系统明鉴,前路昭昭**

深夜,南易独自坐在“家园店”尚未启用的经理室里,面前摊开着员工培训记录、设备维护报告、医院反馈意见和“燎原之路”任务清单。窗外,新店的招牌在夜色中静静发光。

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清晰响起:

【叮!‘星火·家园店’员工基础培训完成度达70%,核心标准初步传达。】

【‘星火暖邻’活动成功举办,社区融入度+10%,潜在客源基础初步建立。】

【检测到分店开业前关键挑战:】

1. **设备稳定性:** 核心生产线高负荷运转下的细微波动(阀门灵敏度下降1.3%,浓缩液浓度波动±1.5%)。

2. **菌株代谢稳定性:** ‘和元1号’在量产环境下风味物质生成效率波动(较实验室峰值下降约5%)。

3. **新团队执行力:** 操作失误率(培训期)高于预期15%,协同效率待提升。

4. **品质一致性:** 小范围反馈(医院)显示大规模复制下存在极细微风味差异。

【连锁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解锁进度:65%(新增:团队磨合管理、品质稳定控制、设备维护体系)。】

【提示:开业在即,请宿主优先:】

1. **设备:** 制定并执行更严格的高频次维护保养计划,关键部件备货。

2. **菌株:** 与农科院陈教授建立实时数据共享,优化量产发酵参数,启动备用菌株筛选预案。

3. **团队:** 强化模拟演练(高峰压力测试),建立老带新(骨干员工一对一帮扶)机制。

4. **品控:** 建立分店独立品控流程(每日盲测),强化中央厨房与分店风味比对。

【特殊任务触发:确保‘星火·家园店’开业首月顾客满意度≥90%,奖励:品牌忠诚度提升模块(初级)。】

南易的目光扫过系统冰冷的提示,又看向窗外寂静的街道。他想起白天张大妈孙子满足的笑脸,想起王建国努力挺首的腰板,想起大毛在忙碌中逐渐褪去稚气的脸庞。挑战如山,但根基己牢,星火己燃。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

**首要:设备维保计划(刘明)**

**关键:菌株优化与监测(秋楠+陈教授)**

**核心:团队实战演练(大毛+梁姐)**

**底线:品质盲测(我亲自抓)**

新灶试啼,必有杂音。但星火相传,薪尽火传。家园的故事,将在锅勺碰撞与邻里笑语的交响中,迎来它的初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