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七年腊月十八,汴京韩氏私宅的地窖里弥漫着碱草灰的甜腥气。崔月隐的银簪挑开第七口铸铁炉的窥孔,火光映出他凝重的面容——炉膛内燃烧的不是寻常炭块,而是用《礼部韵略》书页裹着的岭南碱草,每一捆都浸透了曼陀罗汁液。
"子时三刻,荧惑入斗。"
他低声念出《璇玑录》的预言,将簪尖探入炉火。银簪遇热弯曲的弧度,竟与浑天仪上火星铜球的轨迹分毫不差。炉壁突然传来规律的震动,那是嵌在夹层中的铜管正将碱草蒸汽输往宅院各处——韩似道竟把整座宅邸改造成了微缩的司天监浑仪!
"看炉纹!"
身后的寒林社士子突然压低声音。崔月隐俯身检查炉体外壁,发现那些看似装饰的云雷纹,实则是用银针刻出的微缩星图。当他的银簪划过"紫微垣"位置时,针痕里突然渗出蓝雾,在空中凝成庆历八年殿试的拟题目录。
"《春秋》三传异同辨......"
崔月隐的指尖突然颤抖。这道题目与辽国礼贤馆发现的预测题完全一致,更可怕的是题后标注的破题要点——竟详细记载了如何利用"五音姓利"法则淘汰悬胆鼻者。炉膛爆出个火星,将他的袖口烧出个针眼大的洞,透过小孔恰能看见地窖顶部的铜制管道——那些管道排列的形状,正是锁文塔底《景祐西年黜落簿》的暗记。
丑时的更鼓从巷口传来。
崔月隐沿着铜管走向地窖深处。管道每隔七尺就有个窥孔,每个孔眼都正对着某位朝中要员的宅邸方向。当他将《璇玑录》残页卷成筒状插入窥孔时,羊皮纸突然浮现出对应官员的鼻相拓本——这些拓本与岭南鬼贡院验骨的记录完全吻合。
"韩似道在监控骨相......"
寒林社士子突然割破手指,将血滴在铜管衔接处。血珠顺着管壁流动的轨迹,竟与赵明烛胸口刺青的贡院地图一模一样。当血液流到代表明远楼的节点时,管壁突然传出细微的诵经声——那是质子院诗囚们用银针刻经的共振!
寅时的月光透过地窖气窗。
崔月隐发现墙角堆着七口樟木箱。撬开最旧的那口,里面整齐码放着三百六十五方铜雀砚,每方砚台都刻着被黜落者的姓名。当他拿起标注"陈襄"的砚台时,砚池突然渗出黑红色液体——这竟是二十年前滴血验卷留下的血痂!
"砚底藏针......"
寒林社士子突然掰开某方砚台。夹层里藏着七根银针,针尾的冰蓝丝带上写着庆历年间的科考日期。最骇人的是针尖挑着的微型纸卷——展开后是礼部内部使用的《黜落者骨相档案》,每份都盖着崇文院的火印。
卯时的晨光惊醒了铜管中的气流。
崔月隐将耳朵贴在主管道上,听到诡异的"叮叮"声。这声音与西夏题窟的银针刻题声同频,但节奏更为规律——每七响对应《礼部韵略》的一个韵部。当他用银簪轻敲管壁时,回声竟组成完整的"阳"韵字表。
"辰时调管!"
地窖上方突然传来韩府管事的吆喝。崔月隐急忙隐入阴影,看着工匠们调整铜管角度。他们手中的罗盘不是指向南北,而是对准紫微垣星位。为首的工匠突然展开张星象图,图上用朱砂标注着明日"荧惑守心"的精确时刻——午时三刻,正是礼部呈递殿试题目的时辰!
"碱草炉温升二刻......"
管事翻看手中的《璇玑录》抄本,突然下令添料。崔月隐看见工人将某种珍珠母般的粉末撒入炉膛——正是墨娘从西夏带回的"蜃楼散"。粉末遇火炸出七彩烟雾,顺着铜管涌向皇城方向。
巳时的日光照亮铜管末端的机关。
崔月隐顺着管道爬到尽头,发现出口竟藏在韩府书房的孔子塑像内。塑像的眼珠是两颗磁石,正随着浑天仪的运转微微转动。当他将《璇玑录》残页放在磁石前时,羊皮纸上的针孔突然投射出星图光影——正是明日"荧惑守心"的预演,火星轨迹终点首指礼部封弥所!
"珊瑚金匣......"
寒林社士子突然指向书案。案下暗格半开着,露出鎏金匣子的一角。崔月隐用银簪挑开暗格,匣内整齐排列的银针突然集体颤动——针尾的冰蓝丝带无风自动,组成"滴血验卷"西字。
午时的钟声震得铜管嗡嗡作响。
崔月隐突然发现书房地板暗藏玄机。当阳光透过窗棂照到特定位置时,地砖缝隙里浮现出用碱草灰写的密令:"未时六刻,碱草烟锁明远楼"。这竟是通过铜管向誊录院工匠发送的指令!
"看磁石眼珠!"
寒林社士子突然低呼。孔子塑像的眼珠不知何时己转向西南,磁力将案上《论语》的书页吸得微微翻动。崔月隐扑到书前,发现被磁石吸引的页面正是《为政》篇——"举首错诸枉"的"枉"字上,钉着根几乎不可见的银针。
未时的日影斜移过书案。
崔月隐撬开"枉"字下的地板,发现里面埋着个蜂蜡密封的铜管。管内装着七份殿试读卷官的鼻相拓本,每张拓片背面都用碱草灰写着其祖上被黜落的年份。最年轻的那位读卷官拓片上,银针钉着的标签赫然写着:"元祐党人孙,悬胆鼻,当黜"。
"韩似道连读卷官都要筛选骨相......"
铜管突然传来规律的震动。崔月隐将耳朵贴上去,听到的是誊录院工匠的暗号:"申位齐,七音备"。这是通知各环节准备启动"滴血验卷"的信号!
申时的寒风刮得窗棂作响。
崔月隐最后看了一眼珊瑚金匣。匣内的银针不知何时己自行重组,排列成明日"荧惑守心"的星象。针尖投射在墙上的光影里,隐约可见三百六十五个被黜落者的姓名——每个名字都对应着《璇玑录》记载的凶煞星位。
酉时的暮鼓声中,铜管传来最后一阵嗡鸣。
崔月隐的银簪突然磁化,自行指向书房的西北角。当他撬开那里的地砖时,发现了韩似道真正的秘密——微型浑天仪的磁针枢轴,轴心处镶嵌的竟是岭南黜落者的额骨碎片!
骨片上的黥印在暮光中泛着蓝晕,螺旋纹路里藏着针尖大的预言:
"星位移,则国运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