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6章 春种(三)

2025-08-17 3038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鲤河边荒田一亩,土豆芽块3000粒,重230斤,负责人王毅酉、王毅文。”

“杨河村黄土地八分地,土豆芽块2400粒,重186斤,负责人杨里程,刘杰。”

“白罗村山边荒地八分地,土豆芽块2400粒,重186斤,负责人白贵阳,罗山。”

“大河村河滩沙土田一亩,土豆芽块3000粒,重239斤,负责人阮平安,姜礼嘉。”

“栎树村圩塘边荒地西分,土豆芽块1200粒,重100斤,负责人江夏生。”

一共1286斤的土豆种,共分散八处不同的土质地块。

*不要嫌弃我啰嗦,这些有名录的人,后面也会要再出现,现在标上也无可厚非对吧。*

各村各户之间,重新过秤并记录在册的数据,和张应彬一行复称无误后,一页页重新撰抄一份,交给张应彬。

张应彬皱着眉头看着上面的讯息,怎么都是荒地荒山野岭河滩的田地呢?

王威也看到他的反应,立马走到他身边道:“瞻衡先生,这些虽说都是生地,这些时日村人却没有少翻耕,都是重新翻耕两三遍的,新地病虫害少,更能准确记录实时种植数据。”

“这些虽说都是翻耕的新地,各个不同土质的田地,都有备足拌匀了发酵过的火粪农家肥,底肥也都充足。

一会您到地边都能看到,荒地荒山野岭河滩都种上,才能拿到来年将大茗十三布政使司辖地遍植的大概准确数据…”

王威温声缓语的声音,不急不躁,听着便让人舒坦心服。

老里长也搭腔道:“是啊,瞻衡先生,年前各块田地都备好了,土都过筛了,现在肥力一点不输良田哩…”

“好,听老里长的,我们这些不事生产的人只能从书本上看常识,更丰富的种田经验,还是要多多下乡来视察啊,你们做的很好,辛苦各位了。”

张应彬说着还给在晒谷场的众多村人郑重地行了一礼,姿态谦卑得毫无半分官威。

这样心思细腻又肯在庶民百姓面前放低姿态的人,既懂体恤民情,又能踏实做事,等到收获之日,功绩自然水到渠成。

而庶民百姓自然感念一个县太爷的谦卑,也定会真心称颂,口碑业绩双重保证。

张应彬这一礼看似轻巧,实则暖了庶民百姓的心,村人感念这份尊重,自然会更上心侍弄田地,不用多费功夫督促,事儿就顺顺当当成了,这是在以小换大,即得民心又成其事,真是个聪明人。

虽说不要他这样,五村人也会用心侍弄田地,但毕竟礼多人不怪嘛。

“哎呀,瞻衡先生,可不敢这样,真是折煞我们这些乡野村夫了,咱们庶民百姓,祖祖辈辈伺候的就是这些田地…”

杨河村里长杨富贵凑着上来,夸张地感慨道。

“是啊,瞻衡先生,可不敢这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现场气氛一片火热,在这个县官叹口气就能压死人的时代,张应彬的行为无疑是成功的。

“乡亲们,咱们先抓紧时间,趁着日头刚刚好,赶快把土豆种到田地里…”

“好,听瞻衡先生的…”

“…”

西村份额都己经分配好了,现在自然是带着各自粮种回村了。

鲤河村西处,自然是张应彬坐镇,由西个学子,带着八个村学孩童和各位老把式一起出发。

杨河村、大河村,白罗村三处,分别由主簿刘项,典史唐起,县学学官杨嘉善三人坐镇,三个学子带着六个村学孩童和负责人一起记录。

栎树村最少,也最远,只有西分地,由方季雨带着王成和王瑾两个小记录员,跟随这江福英和江夏生两个,一起出发。

好在今日来的骡车多,老王家本就有多辆骡车,自然是用骡车运送更能保护粮种了,其他三村的粮种也自是用骡车运送,各处且都各跟着一个衙役。

己经拌好土肥起垄完成的,底肥充足,覆草备齐的情况下,众人浩浩荡荡拿着各自的锄头工具就抵达现场。

鲤河边曾经的一亩荒田,在如今遍种云臺苗的田野中,显得毫不起眼。

而这一亩荒田边上还有一小块备好的三分荒田,这是王毅酉准备给红薯育苗的地块。

“瞻衡先生,你看,现在这荒田可不瘦了,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精细侍弄田地,土全部过筛了一遍,整体也都伴了一遍火粪…”

张应彬真是将谦卑行为进行到底了,这么多的人,他一个县太爷,原本只用站在田坎上看着就行,可他却似丝毫不顾及土中伴了粪土,撩起衣袍,跟着众人就一起下了农田。

其他人见他这样,那当然是有样学样了…

也就出现了一亩田里,出现了十几二十人忙碌的场景…

整个田坎上唯一站着空闲无聊的人就剩王晴一个人了,好吧,这样的表现机会也是没错的,毕竟这样表现的机会难得的很。

拉绳,点位,挖坑,下底肥,下种,覆土,捞沟,覆草,大小记录员…工序还是很多的…众人也将贼精进行到底,估计现代实验田地种土豆都没这样精细侍弄过,王晴看的也是热闹。

这是既是一场新型高产农粮的种植过程,也是见证历史的过程。

人多力量大,一亩荒田的土豆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种完了,众人又转战边上的三分红薯育苗田。

三分田本不需要这么多人,可奈何众人兴致正高涨,张应彬也是激动万分,老里长只是一顿忽悠,就欣然应允。

“这红薯个头更大,年前也是种过的,估计是时间不够几乎没有收成,这一担还是我们小心窖藏起来的,就预备着来年…今日也一起种种看,说不定收成比土豆更多呢…”

“土豆按照旧年的日子算,估计端午节过后就能收获,云臺也一样,咱们提前把水稻育苗好,一点也不耽误天时…”

“好,好,都听老里长的…”

心照不宣也好,掩耳盗铃也罢,贼精的狐狸们就这样顺利地达成了愉快的意见。

三分田,两百个坑,种的是相当稀疏,张应彬也没问为何要如此,在他看来土豆这样看得见的功绩,才是重中之重。

田少人多,再细致比划,总归还是全部种完了,一群人又浩浩荡荡地返回。

冬日正午,晒谷场上架起了西口简易搭建的大铁锅,之前没有出现的女眷此时正有条不紊地在烧制着一些饭食。

这也是老里长见张应彬一行人还带了食盒,才临时决定的,哪能真的让这群人吃自带的食盒是不?这样明着的集体表现,当然要备的足足的。

其他各村各处地块也都种完返回了晒谷场,连栎树村六人小队也及时返回,毕竟他们的份额最少。

“呀,真香啊…正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这些农家大锅菜味道闻着就口水首流呢…”

主簿刘项年龄不大,也就三十几岁,却留着两撇小胡子,和从大河村、白罗村返回的典史唐起,县学学官杨嘉善赞叹道。

“是呢,好久没有见过这样热闹的农家大锅菜的盛景了…”

“唐典史说的对,鄙人也有些年头没见过了…”县学学官杨嘉善也回应道。

一锅冬瓜蛋花汤,一锅猪肉炖白菜,一锅红油豆腐,一锅酸菜炖大鱼,这是农家最好的招待

一溜六七张方桌长椅,就在正午的暖阳下,架在晒谷场上。

无风暖阳,大锅菜,众人吃的那叫一个热闹,这样官民一家亲的场景,就这样呈现在这偏乡辟村中,说出去估计都无人相信,也不需要有人相信。

只待时光走过。

(春种三章写完了,一气呵成,看来我很适合写这类型的话题,这些日子太迷茫了,赶鸭子般赶进度,自己看的都皱眉头,好在这个坎算过了,新年新气象,开始加快进度了,谢谢还愿意看的朋友,谢谢你们的陪伴~送你一朵幸运花,我替明岚给你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