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街的东墙边上,身着天青色的衣裙的女娃,正踏着凳子,用粉笔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
边上正是刚刚挂上的几块木质刻字板,是王晴早就定制的激光刻印板,加减乘除口诀表,这要钉在外面风吹日晒的,刻字的能维持的时间长一些。
略显清秀的白色字迹慢慢在黑色的木板上显现。
大写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汉字数字:零、一、二、三、西、五、六、七、八、九、十。
小写数字:0、1、2、3、4、5、6、7、8、9、10。
在这三排数字前面,有醒目的蓝色粉笔加粗字体标注 “此三种数字读音相同,意思相同。”
没错,王晴是横着写的,这样更好分辨不是,虽说在明代早期,书籍大多是竖着书写的,但还是有一些民间书籍是横着排版记录的。
例如账本就有清晰的记录,甚至官府也是用这样的横写记账,没错就是“连环账”“三角账”。
<连环账和三角账是明代会计核算中较为先进的记账方法,主要用于更清晰地记录和核对账目。
这些记账方法的出现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民间商业活动中,记账的需求日益复杂,促使会计方法不断改进。
明代官府在会计核算中吸收了民间会计的一些先进做法,使得官府会计与民间会计逐渐结合。
例如,明代官厅会计记录中采用了简明扼要的格式,类似于民间的单式记账法,并且在账簿格式上也进行了规范化的改进。
普通商户在日常经营中也广泛使用类似的记账方法,例如,“三角账”被认为是在明代民间商业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记账方法。
此外,明代民间的会计账簿设置和记账方法己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中式三账”体系(包括草账、流水账和总清账),这些方法在中等以上的工商之家普遍使用。
连环账:主要用于确保账目记录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通过多个账本相互核对,防止账目错误或舞弊。
三角账:是一种更复杂的记账方法,可能涉及多个账目之间的交叉核对,适用于更复杂的商业交易和财务核算。>
所以,王晴把三种数字这样横着写,就算有质疑者,她是可以解释的,而且她相信人们也会很快理解。
白色的字迹还在继续呈现,己经有一些好奇只邻里商户走上前来观看。
“咦,小丫头,你是王毅華家和李大成学医的三闺女吧,你爹可把你夸上天了,小小年纪,字写的还挺不错的…”
“看,这丫头,写的字还是三角账的排列呢…”
“三个数字读音相同,意思相同,这是什么数字…”
“…”
王晴停下手中的粉笔,跳下凳子,先给围观的几人行了一礼,然后再逐一回答他们。
“众位叔伯,今日巳时书铺开业,小女闲来无事,就想着练练字,这个小写数字是胡商很多年前就传到大茗了,只是大多用在天文历法上,可我觉得很好记账呢。”
王晴说完,立即就有围观的商户出声了。
“是吗?咋个好记法?”
“众位叔伯,你们请继续看我写完这一部分,还有这边木板上刻印的是我写好的加减乘除口诀表,从上到下口诀顺畅,一目了然,非常好读好懂。”
接着王晴便继续在黑板上写着她想好的各种民生相关的计算应用题。
蓝色粗体字写上 运算符号:加法符号+,减法符号-,乘法符号×,除法符号÷,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
例题 一,田地面积计算题题目:某农户有田地若干,长五丈,宽三丈。问此田地面积几何?
解题步骤:长五丈,宽三丈。
田地面积 = 长 × 宽 = 五丈 × 三丈 = 十五平方丈。
田地面积= 5×3=15丈。
答:此田地面积为十五丈。
一道例题写完,王晴又继续写了几道民生相关的简单计算题。
题一:粮食分配题题目:某村共有一百石米,需分给十户人家。
问每户人家应得米几何?
题二:布匹长度计算题题目:某布商购得布匹若干,每匹长五丈,共购得二十匹。
问此布匹总长度几何?
题三:某工匠每日可制陶器十二件,十五日可制陶器几何?
题西:某商人购得茶叶若干斤,每斤售价为五钱银子。若此商人卖完茶叶可得银子一百钱,问此商人购得茶叶几斤?
题五:某村共有田地一百顷,甲户人家有田地二十顷,乙户人家有田地三十顷。
问剩余田地几何顷?
一道例题王晴写完了相应的步骤,五道从易到难的应用计算题,则写上就没有计算出来。
且六道计算题,她都是横着写的,只是此时没有人问她为何还是横着写,个个都盯着黑板上的题目,说明民间百姓对横着写不是特别陌生,他们能懂。
五道未写答案的题,王晴在旁边也用蓝色粉笔粗体写上 <按照以上步骤答题准确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来铺中领取笔墨纸砚一套。>
对于众多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科考,不当官,不写诗词歌赋,不读西书五经,赚些钱养活一家人,也许才是大事。
这些日常民生相关的问题才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事,平日各种计算多如牛毛,如今有人看着是在练字,实是在教人知识,他们这些在民间摸爬滚打的人哪里会不清楚。
再说练字哪里需要解释的如此清晰明了?谁都不是傻子,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最开始围观的人只有三两个,随着王晴的字写满黑板,不断地有人开始聚集而来,而王晴则是给众人行了一礼,退出人群。
看,新的事物被接受也只是时间问题。
看看天色差不多八点了,鲤河村的孩子们应是快到了,王晴正准备叫一辆牛车带着三小只去接人,就听到哒哒的骡车从大桥头方向而来。
驾车的正是刘让,看来二叔一家也来了。
王晴大老远地就给刘让挥手,笑容抑制不住的扬起,铺子里有二叔和刘让,后厨有二婶帮忙,今日定会圆圆满满。
(写的都是查过资料的,明朝的账本的确是横着写的,这都是从民间慢慢发展而来的,官府也逐渐采用这种记账方式。)